还有多少民生数据可以公开

时间:2013-01-11 14:09   来源:工人日报

  小小一杯水,牵动众人心。据新华社1月8日消息,北京“最会喝水家庭20年不喝自来水”引发网民热烈讨论。北京市自来水集团1月7日称,出厂的自来水是安全的水,请市民放心饮用。

  此前,两位饮用水研究专家不喝自来水的新闻乍出,令很多北京人惴惴不安。企业的及时回应让部分人松了口气。该集团发言人还表示:“北京的饮用水及水源地是国内最好的”,并称从1月15日开始会在网上公布自来水水质信息。

  不过,有关“最好水”的表述遭到不少网友质疑。事实上,生活在北京的人们对于水质的质疑由来已久,一些地方的水垢相当严重。相比之下,作为一种应急公关手段,水质信息公开受到了广泛的肯定,它或多或少可以消除公众对于水质的质疑。因为很多时候,人们宁可相信看到的,而非听到的;宁可自己根据某些依据去判断是不是“最好”,而不是由别人告知。

  小小一杯水引发广泛的关注甚至是焦虑,恰似一面多棱镜,不仅折射出民众对于饮水安全的关切,还折射出政府公共服务信息公开不够充分。

  回应与日俱增的民众关切,有关方面与其急着澄清自己是“最好的”,不如努力做到更好。比如借鉴它山之石:日本的自来水管道大都使用不锈钢;德国联邦卫生部规定,自来水公司每年都必须出具水质报告,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水质监测一小时一次。

  回应日益强烈的沟通需要,则有赖于信息公开。供水是基础的公共服务,百姓当有充分的知情权。国家要求所有城市在今年年底之前公开水质是很大的进步,北京市率先踏出这一步值得肯定。前些天,河北邯郸突然大面积停水,起因是山西长治苯胺泄漏,而当地又没有及时通报。这也警示我们,有关水安全的信息公开亟待补课,事关群众健康的民生服务需要更多地晒晒太阳。很多时候,因为不了解所以质疑,因为不清楚所以恐惧。而信息公开的好处就在于,一旦再有类似新闻爆出,公众或许不会立刻相信什么或是怀疑什么,而是可以对照数据作出客观理性的判断。

  北京承诺公开水质监测42项指标只是踏出第一步。为了更具公信力,水质监测体系和公开体系还应该考虑引入第三方力量如大学实验室、卫生检测机构等参与。

  不单是水,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等关系民生的很多信息都应尽量公开。近年来,各级财政用于民生领域的支出不断加大,但改善民生不仅仅是增加投资,还需要让人们更便捷地获知相关信息,由此远离焦虑,也有助于行使监督权,推动与民生相关的各项政策措施更好地落到实处。

  1906年,一本由记者潜伏肉类加工厂而写出的纪实小说《屠场》,引发美国百姓对食品安全和卫生的强烈关注,最终导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成立。这被称为“一本书,改变了美国食品安全史”。如今,传统媒体加上人声鼎沸的网络空间,民众有了更广阔的平台发声,对越来越关心生活质量的人们来说,民生数据的公开步伐应该尽快跟上这个节奏。

  自今年1月1日起,74个城市已开始整点滚动直播当地PM2.5监测数据,而之前,官方公布的空气质量检测报告中一直没有该项数据。对于水质以及其他更多民生数据的公开,我们拥有类似的期待。

  小小一杯水引发广泛关注甚至焦虑,不仅折射出民众对于饮水安全的关切,还折射出政府公共服务信息公开不够充分。改善民生不仅仅是增加投资,还需要让人们更便捷地获知相关信息,这有助于行使监督权,推动与民生相关的各项政策措施更好地落到实处。

编辑:高斯斯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