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不能沦为“政绩摆设”

时间:2012-12-03 10:09   来源:工人日报

  近日,在山西太原召开的中国博物馆协会区域博物馆专业委员会2012年会上传出信息:我国登记注册的博物馆数量到2011年年底已迅猛发展到3589个,并且还在以每年100个左右的速度增长。也就是说,平均每三天就有一家新博物馆在神州大地上开张。尽管我国博物馆数量较之前几年已经有了较大增长,但区区3000多个博物馆对于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实在并不算多,算下来平均每40万人才有一座博物馆,而在发达国家,平均5万人就拥有一座博物馆。

  但是,就是这仅有的3000多座博物馆中,却有相当数量门庭冷清,甚至难以为继。许多地方热衷于大兴土木建馆,却怠于投入人力物力以进行维护。“热热闹闹建设,冷冷清清运营”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各地博物馆的“通病”。

  究其原因,与个别地方并未把博物馆作为向公众提供文化教育,学习娱乐服务的公益建筑,而是把博物馆作为自己的“政绩摆设”不无相关。博物馆规划开工时,个别地方官员为了追求政绩,不考虑地方经济发展水平,投入巨资,大手笔建设,而当博物馆建成后,需要进行长期维护时,当年的拍板者常常已经升迁走人,另谋高就,继任者难免怠于维护前任的“丰功伟绩”。而空有光鲜外表却缺乏实质内容的博物馆,在令参观者兴趣索然的同时,也让当地政府徒增了一定的财政负担。

  作为推进社会发展的永久性非盈利机构,一家博物馆的成败,不在于其建筑物是否雄伟,甚至也不在于其的藏品是否价值连城,而是在于它能否可持续地为当地以及其它地方公众的文化生活带来改变。因此,博物馆作为公众服务的文化机构,增建其本身并没有错,我国目前博物馆数量还远逊于发达国家,但个别地方没有把博物馆的建设和运营当做一项长期的文化事业来做,好大喜功,最终使其沦为“政绩摆设”,偏离了博物馆的建设初衷。

  另外,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我国目前大多数博物馆,仍然依靠政府出资来维持生计,但有限的资金并不足以维持博物馆日常巨大的开销。而许多博物馆的生存长期依赖于体制,自身运营模式滞后,管理模式僵化,展品单一陈旧,难以吸引公众参观,自然门可罗雀。被当做“政绩摆设”的博物馆,不仅不能为公众提供文化服务,其的建设和维护费用,反倒要由纳税人买单。

  改变博物馆在现阶段存在的困境,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促进博物馆寻求多元化和市场化的融资渠道和运营模式,通过拓展多种投资和经营渠道,在提升博物馆的经济实力的同时,丰富其展览内容,让其的文化活动更加贴近公众。最终使得更多博物馆能够突出重围,实现良性发展,更好地为公众提供文化服务。

编辑:高斯斯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