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烟草博物馆因被授予“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上海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先进单位”、“上海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三项称号,近日引发公众质疑。据8月23日《京华时报》报道,8月22日,记者拨通中国烟草博物馆官方电话,一位工作人员称,控烟人士的质疑胡说八道,表示没有什么可解释,用事实说话,尊重历史,随后拒绝采访。
公众对烟草博物馆借大众科普的名头、行烟草营销之实,甚至披上对未成年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外衣群起而攻之,大抵是缘于对烟草危害健康的敏感。前不久的烟草院士风波,也是这种情绪的表达。
据复旦大学一项调查显示,看过该博物馆的介绍后,会得出烟草业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税收作出了重要贡献。与了解前比较,认为吸烟非常有害的人数明显下降;同时认同“降焦可以减害”的人数明显上升。
对健康常识的颠覆、对吸烟危害的粉饰,显然不该是一所博物馆应有的品质与风范。引导公众对烟草有客观认识,这是公众对烟草博物馆的期望。如果换成想方设法为烟草商说话的立场,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如今,博物馆方工作人员一句“胡说八道”更加撩拨起众人的好奇心,既然否认公众质疑,承诺用事实说话,尊重历史,那么让记者用身临其境后的真实体验和感受说话,远比拒绝采访的生硬态度更有说服力。
我们无意纠缠于烟草博物馆事件本身,只是希望任何为烟草唱赞歌的空间和平台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封堵。谁能保证,这次是博物馆布展的形式,下次会不会又是充满煽情意味的公益广告、令人一心向善的慈善募捐之类?
“吸烟有害健康”是红线也是底线,一旦越过了它,各色外壳下的渲染粉饰,最终只能坠入被唾弃鄙夷的深渊。对此,公众应具有最起码的免疫力,相关部门也别掩耳盗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