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深圳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提出的思路是,提高城市停车费。如果按照新方案,工作区的停车费最高可达240元/全天,较之当前的60元/天封顶的标准提高了4倍。此消息一经披露引发了民众热议,反对者认为,提高停车费对根治交通拥堵效果有限。(10月23日《中国青年报》)
240元一天看似价格高的飞上了天,看似让人几乎就完全不敢再把车子开出去,但转念一算,也就是10元/小时,而这一价格目前在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的中心商业区都是相同的水平。那么北京、上海的车辆拥堵问题解决了吗?显然从现状来看并没有。
回到深圳来看,尽管提出要提升停车价格,但这种提升只涉及到工作区而不包含居住地。上班停车也就八小时,而居住地停车要十多个小时。如此一来,即使涨价会让车主增加一些出行成本,但大多数人也就只会无奈地当成是早已习惯的油价上涨而不会就此放弃开车。因此,正如京、沪一样,10元每小时的工作区停车费并没有办法缓解城市的拥堵,除非说只要开出居住地就收取数百元,那估计是会有效果的,但显然这种极端的政策是无法得到民众支持的。
因此,要缓解城市拥堵的问题,适度涨价并不会有实际作用,仍然需要大力地发展公共交通。但有一个比较奇怪的情况是,尽管不少城市的交通发展方针均是大力促进公共交通发展并且在实际工作中确实投入了许多资金,可实际情况却是城市的拥堵依然没有缓解。相反,放弃公共交通选择私家车的人还越来越多。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发展怪圈?笔者认为,城市公共交通所存在的一个致命弱点就在于舒适性上。这种舒适并非指的是拥挤程度或硬件好坏,而是公共交通对市民身体健康所带来的影响。凡是经常乘坐地铁或公交车的市民都会有种深刻的感觉,即公共交通中的空气质量相当堪忧,而这些事情是越来越侧重并追求个人身体健康的市民无法接受的,特别是一些有孩子的家长。因此,有非常多市民就是由此原因而宁愿选择出行代价更高、但有一片属于自己空气的私家车,如此之下交通会不拥堵吗?
笔者认为,缓解城市拥堵除了要进一步完善多位立体化的线路网络以外,更重要的就在于“舒适”两字。因而,治理拥堵除了大力发展“量”以外更应该逐步开始研究提升“质”,比如探索通过硬件升级来净化车厢内的空气、制定政策来规范车厢内吃东西等等。只有公共交通的“质”能够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对健康的苛求意识,才能够让私家车主放心地跨出自己的小车,回归公共交通的大车。如此一来,城市交通的拥堵问题才有可能得到切实的改变。 (文/金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