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关注的广州“治堵方案”,经历大半年酝酿之后,8月1日终于破茧而出。整个方案构成与征求意见时8大块30条措施没有大变,但好几个关键地方所作修改却使“公交优先”的思路遭到质疑,不限公车更是让人费解。
毫无疑义,引导公众选择公共交通,即“公交优先”战略的实施是大城市治堵的核心,理应不遗余力推进。然而,广州治堵最初提出从“财政优先、用地优先、路权优先、信号优先”四方面建设“公交都市”,最后只留下后两项“优先”,最关键的“钱”和“地”被踢出局外。再者,原来提“启动11条轨道交通线路建设”和“中心城区初步计划新增公交车3000辆”,如今则只提6条在建地铁,“新增公交车3000辆”也无影无踪。由此相应的变化是,原初确定的“到2015年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力争达到70%”的目标改为65%,降低5个百分点。
仅就“公交优先”而言,相关措施前后相比的“缩水”,给人的观感是“优先”指向出了问题,力度明显减弱,信心也不足。人们有理由问:如果不“优先”拿出多些钱来补贴公交,公交用地不能“优先”保证,又何谈“公交优先”?
同样受关注的是,公众原本期待的公车“革命”也没有如愿到来。原方案提出“到2015年不再新增公务用车指标,并严格公务车使用管理”,虽然不提削减,能设定不增量的界线,至少还给公众一点期待。最后定稿改头换面成 “积极采取措施,严格规范公务车管理”的笼统表述,字面上看已枯燥无味。怎样才是“积极”,采取什么“措施”,不着边际的官样文字空泛无力。谁都不会怀疑,如此空洞措施的命运绝对不会逃脱“说了也白说”的窠臼。
虽然从广州目前拥有220多万辆机动车来看,不能断定限制公车就是治堵的灵丹妙药,但至少可以适量“减压”。治堵方案有意绕开“限公车”的尖锐问题,难免让人判断政府要碰控制公车数量、减少公车私用这个烈性“地雷”,实在是既无决心,又无信心。再进一步,市民可以得出一个最基本的判断是,只要公车数量不断膨胀,公职人员不私用才怪。
概而言之,广州出台的治堵方案不能说纯属纸上谈兵,至少是明显过于温柔。虽然曾有计划提出的限制私家车上牌、征收拥堵费等,最终没被当做治堵的救命稻草,顺应了绝大多数的民意。但是,万众期待的“公交优先”和“限公车”都打了折扣,又岂能使人不对治堵方案的期望也大打折扣?
广州城市交通拥堵已到了不得不治的程度,但必须承认,治理城市交通拥堵是一道世界性考题,不是广州独有,亦非一招一式可迎刃而解。所以,措施的出台必须有的放矢,而且动真格。治堵方案中不少措施或者老调重弹,或者泛泛而谈,或者自打折扣,形同文字游戏,太不给力。只出于彰显态度、不敢啃硬骨头的治堵策略,温柔有余而力度不足,最终将沦为形式。
依然需要强调的是,从民意的角度考量,城市治堵,公车一定要先受到足够的监督和约束。在此之前,北京摇号限行、上海车牌拍卖、贵阳中心区限行等措施,都不能成为饱受堵车困扰的大城市“治堵妙计”。从长远看,城市治堵应逐步淡化行政强制手段,过渡到用市场化手段和吸引市民主动参与公交出行。因此,治理拥堵,我们依然力挺以有效措施确保“公交优先”,期待政府拿出应有的勇气限制公车数量的递增,并以铁腕治理公车私用的泛滥成灾,纾解公众心里之“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