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让“助学奶奶”“裸捐”了

时间:2012-09-21 15:44   来源:东方网

  徐汇区田林街道87岁的“助学奶奶”胡文娟,如今的退休工资不过每月1800元。从1997年开始,她连续15年将所有的退休工资捐出,资助贫困生完成学业。2009年,胡文娟的年收入只有21300元,用于慈善的捐款额却高达23300元,把儿女给她的零花钱也捐上了。(9月20日《新民晚报》)

  一个爱心老人,一个慈善故事,让我们的城市充满温情,爱心老人的慈善故事又告诉我们,无论时尚怎么演变,总有一种东西永恒,这就是美德。这些年,常听到一些人抱怨如今人心不古,好人没有了。要是这些人读一读上海这个“助学奶奶”的事迹,又会有什么感受?

  而尤令人动情动容的是,胡文娟老人对自己却“吝啬”到苛刻的地步,平时一件新衣服都舍不得买,多年来老两口的日常开销全靠老伴同样微薄的退休工资支撑。什么叫乐善好施,胡文娟老人给了我们生动的解释。这个节俭度日的老人,有着一颗金子般的心,有着世界上最纯净的灵魂。

  爱心老人的慈善故事,给人更多启迪。时下有个常被提及的说法,认为中国的富人之所以吝于行善,乃是因为对捐助实行减免税优惠的政策法规还没有到位。构建慈善事业的相关法律法规,以此激励捐赠,当然必要。但是如果以为有了这个制度,就能让富人慷慨解囊,恐怕也是一厢情愿。社会责任感的有无多寡,才是决定性的因素。胡文娟老人的慷慨解囊,难道是因为获得了或为了获得减免税优惠?

  然而钦敬之余,我又觉得,社会需要爱心,但不能提倡“裸捐”方式,更应当劝阻像胡文娟老人那样以苦行憎的方式行善。胡文娟老人的情形不是孤例,在不少地方都有一些热心老人,他们拿着微薄的养老金,用节衣缩食省下的生活费捐给慈善,这些老人的境界令人肃然起敬,但思及他们的清贫生活心中又难以释怀。

  扶贫济困是主动、愉悦的利他行为,另一方面,接受资助者也不必为此而产生“负债感”。而如果捐助人为积聚捐款一味过“苦日子”,甚至影响到了正常的生活,影响到了身体健康,这岂不是涸泽而渔?即使“裸捐”者心甘情愿,也让受助者于心何忍?慈善事业,也要量力而为。慈善的至境是可持续的双赢,而不应是“舍小家,为大家”。我们无须将“小家”和“大家”割裂开来,慈善无须“舍己为人”。“有我吃的,就不能让你饿着”,更是应当推崇的慈善之道。 (奚旭初)

编辑:扶海涛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