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互联网络反腐败的理性,还要求互联网络用户必须有一定的信息筛选和辨别能力,不能听风就是雨,以群众运动或者集体暴力的方式开展反腐败工作。反腐败需要公众的广泛参与,公众可以通过互联网络反映自己的意见,提供腐败的信息,但是,不能把未经核实的信息当作嫌疑人的罪证
陕西延安发生特大交通事故后,当地负责安全部门的局长现场指挥抢救工作。其不经意的微笑,激起了互联网络用户的强烈反感。他们借助现代互联网络搜索技术,很快发现这位官员佩戴各式各样的名表,一时之间,互联网络上群情激愤。在互联网络舆论强大的压力下,这位局长不得不公开承认自己拥有5块手表。然而,恰恰是这个谎言,让一位名表鉴定专家勃然大怒,他认为“说谎,是我不能容忍的底线”。于是他将自己“库存”这位局长的手表照片悉数发送到互联网络上,立即拆穿了这位局长的谎言。
这是一个典型的互联网络新闻事件,它充分反映了互联网络反腐败的特点。然而,在接受新闻媒体记者采访的时候,这位著名的互联网络名表鉴定专家却显示出异乎寻常的理性。他知道自己的行为很可能会“把一个人往火坑里推”,他坦言“有一种被推着走的感觉”,“似乎一群人在狂欢中跳舞,不断要求他,若不接受,就会被严厉谴责”。正因为如此,他的心里始终充满矛盾,“他在怀疑,这是正义还是以正义之名的暴力狂欢”。经过反复思考之后,这位互联网络的名人终于意识到:“不能以谎言打击谎言,戴表和腐败也没有必然的联系”。“微博反腐只是制度反腐的补充,如果不能推动官员财产公开,信任的危机只会扩大,如果没有制度反腐,微博反腐也将变得毫无意义。”(2012年9月10日《南方人物周刊》)
这样的反思振聋发聩。近些年来,互联网络在我国反腐倡廉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互联网络用户期望通过互联网络加大反腐倡廉的力度。但是,也有一些学者清醒地意识到,互联网络在反腐倡廉的过程中既可以发挥正面的作用,也可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正如这位互联网络的名表鉴定专家所指出的那样,互联网络很可能会变成暴力的狂欢,互联网络用户很可能会成为转移舆论的棋子。在运用互联网络反腐倡廉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出现多数人的“暴政”,就像秋风扫落叶那样,席卷一切,形成所谓的广场效应——每个人都踏上一只脚,每个人都吐一口痰,将无辜者置于死地。
保持互联网络反腐败的理性,首先要充分意识到互联网络的局限性。由于互联网络缺乏信息的审查机制,因而鱼龙混杂。互联网络用户在利用互联网络反腐败时,不能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更不能把信息来源当作确凿无疑的证据,而应该区分不同的法律关系,在增加信息量的基础上去伪存真,从根本上解决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各种问题。
保持互联网络反腐败的理性,还要求互联网络用户必须有一定的信息筛选和辨别能力,不能听风就是雨,以群众运动或者集体暴力的方式开展反腐败工作。反腐败需要公众的广泛参与,公众可以通过互联网络反映自己的意见,提供腐败的信息,但是,不能把未经核实的信息当作嫌疑人的罪证,因为这样做很可能会伤及无辜。当前我国居民财产来源多元化现象比较普遍,政府官员也会有偶然所得。因此,不能因为局长佩戴名表就认定其为腐败分子。现代法治社会普遍实行无罪推定的原则,即使局长属于公众人物,公众有权了解其收入情况,也不能因为在特殊的场合佩戴贵重的名表而认定其为腐败分子。说到底,是否存在腐败乃至犯罪问题,还需要司法机关依照法定的程序加以审理。公众可以提供更多的证据材料,但不能充当裁判官,对犯罪嫌疑人进行有罪推定。发现问题固然重要,但是,找到存在问题的根源更为重要。假如缺乏足够的理性,没有刨根问底穷追不舍的能力,那么,有可能会导致一些犯罪分子的犯罪活动更加隐蔽,他们会千方百计地隐瞒自己的财产,从而使反腐败更加困难。
保持互联网络理性,还要求互联网络用户特别警惕不怀好意者借刀杀人。一些互联网络事件之所以令人感到离奇,是因为这些互联网络事件存在着转移视线的嫌疑。换句话说,一些互联网络腐败案件之所以出现,不排除是一些人为了转移公众的注意力而故意制造的新闻事件。所以,不要把反腐倡廉的希望寄托在互联网络上,而应该加强制度建设,让反腐倡廉成为常态化的行动,成为受法律约束的法律行为。互联网络的狂欢固然满足了人们发泄情绪的需要,但从另一方面看,则有可能会掩盖事实真相,屏蔽更大的腐败案件。
这位互联网络著名名表鉴定专家拥有一大批支持者,在广受推崇的同时能保持如此清醒的头脑,难能可贵。希望所有互联网络用户都能有如此的觉悟,能够看到互联网络在反腐倡廉中的正面作用和负面影响,能够以理性的心态,对待互联网络用户揭露出来的腐败案件,以更加谨慎的态度,参与到互联网络反腐倡廉的活动中。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我国反腐倡廉做出贡献,也只有这样才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净化我国互联网络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