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如何凭吊“一个高三班主任之死”

时间:2012-05-29 14:02   来源:华西都市报

  又到高考季,一考定终身,难免几家欢喜几家愁。只是一则“高三班主任自杀”的新闻,将公众眼光从百万考生头顶移到一个高三教师身上。他叫赵鹏,是个还有18天就跨入而立之年的东北小伙,是有着娇妻幼雏、儿子尚不满两岁的年轻父亲,生前是河北馆陶一中的老师。可在收到4月份工资的4月27日晚,他留下绝笔遗书,带着对妻儿的牵挂,服毒自尽。(相关报道详见本报今日09版)

  从报道看,赵鹏自杀的最直接原因,似乎是工资条上可怜的1450元工资。确实,经济上的清贫,应该是最显性的导火索,“一文钱难倒英雄汉”,这样近乎赤贫的经济现状,确实能击碎一个男人最后的一点儿尊严。

  赵鹏是家里的顶梁柱,要赡养全家老小。1450元工资,支撑着他的整个家庭。其境遇窘迫,从“毕业签约时,竟因欠学校两万多元学费而难拿毕业证”“上学借债、结婚买房、装修借贷,共筑下13万的债台”等细节窥斑可知。连每月月供、孩子奶粉钱,都逼得他心力交瘁,悲苦难捱。

  新闻跟帖里,对赵鹏的死,网友莫衷一是。有的悲呼老师工作负担太重,收入与付出严重不对等;有的同行对赵鹏自杀叹息;也有网友不信,在“教师敛补课费”

  “课堂不负责”频被报道的情境下,一个高中教师收入这么低;还有的是从家庭角度出发,认为轻生是无担当的懦弱与逃避。当然,逝者已矣,是什么压垮了赵鹏,我们无从得知。

  可以说,赵鹏之死,是一个平凡人的诀别。经济窘况,带给他日夕被压迫的崩溃感,让他绝望。这又是“一个高三班主任之死”,格式化的应考生存,是一个长期压迫其精神状态的最大凶顽。诚然,高考改革、社会人才选拔等命题,你我并不陌生。但多年来,教师群体的心理承受,似乎是我们的视野盲区。而今,赵鹏之死将反省维度导入更宽广的、囊括全体师生的高考心理生态层面。

  封闭式、军事化教学的应试沉疴,已积留多年。在单一枯燥、高强度的应试体验下,在“格式化”生存中,只能造就众多的如赵鹏一般心理压力极度高危,需要制度性纾困的“病态”师生。现如今,我们凭吊一个年轻生命的远逝,除了关心其经济、工作和生活状况,更要关注他所代表的一个群体的精神状态。毫无疑问,唯有彻底摆脱迎考备考中那令人窒息的“格式化”生存,让教学和高考能在一个稍轻松的正常的教育语境中进行,才是对赵鹏最好的凭吊。

编辑:高斯斯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