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之死,无法求解的残酷青春

时间:2012-05-29 14:02   来源:西安晚报

  赵鹏,生于1982年,大学毕业后,在河北馆陶县第一中学教书,担任高三年级班主任。每天周而复始地与高三学生一起出早操,直到学生晚上就寝,一天的工作才结束。或许是来自生活、工作、经济等各方面压力,不到30岁的他选择在办公室服毒自杀。

  如果说“吊瓶班”,展现了高三毕业班学生残酷而无奈的青春,那么赵鹏之死,则让人窥见毕业班老师的沉重压力与血色人生。但我们能忍心指责赵鹏吗?不到绝望一个人会弃绝生命吗?何况,赵鹏本身就是一个不幸者。可是,又该指责谁呢?谁该为赵鹏之死埋单?依稀间有了答案,但仿佛又没有答案,这种纠结更为赵鹏之死增添了几多无奈与哀伤。

  赵鹏遭遇了多重压力,既有精神的也有物质的,既有工作的也有家庭的。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的赵鹏,成为一名高三班主任后,每天无休止的重复工作,以及“工资月光”的生活,让他感到窒息。1450元的月工资,确实有些寒酸,要养家养儿子(老婆是医院护士,临时工,每月基本工资只有308元)——光儿子每月奶粉就要五六百元,再加上每月还房贷630元左右,以及买房首付借贷等13万元的债务,这是一个看不到尽头的沉重。

  身为班主任的赵鹏,无疑是称职的,2012年1月,他担任班主任期间,所带的班被评为“先进班集体”。他爱护自己的学生,2009年,他带的一个高二学生违反纪律,学校要开除他,赵鹏说“开除他,先开除我”,最后保住了那名学生。学生们很喜欢这名憨厚耿直的老师,有学生称跟他关系很“铁”。至于一心扑到工作上更是无需赘言。

  有网友感叹,“应试教育体制下,被拖垮的不单单是学生,还有老师。”把赵鹏之死简单地与应试教育挂钩也许有些草率,但不能不提高三师生的格式化生存。

  报道称,在馆陶第一中学,高中阶段各种模拟考试、会考、月考、周考、小测验要有100多场。到了高三,所有的科目都有周练,月考更是雷打不动。每个月,学生放假休息一天,而这一天,老师们要把月考的试卷判完。按规定寒暑假不许补课,但补课已成为惯例。

  一位老师称,每天脑袋都是嗡嗡的,到晚上,基本上就不怎么转了。“有时想不管那么多,但总不能因为自己不负责任毁了一届学生。”还有一位老师说,“我们工作就是全部,吃饭睡觉都是为了工作。”可见在应试教育裹挟下,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难言轻松。

  1982年出生的赵鹏,今年刚到而立之年,正值青春,他没有选择立,却选择了离,这是无法求解的残酷青春,我们除了戚戚然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著名学者钱谷融先生提出,人应该甘于“无能而懒散”,即“得过且过,不勉强自己做不喜欢的事”,有作家呼吁“做一个路边鼓掌的人”。在快时代,无能而懒散,做一个路边鼓掌的人,可能吗?今天,我们如何逃脱赵鹏式的命运?

编辑:高斯斯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