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河北馆陶县第一中学未满30岁的高三年级班主任赵鹏服毒自杀。他留下遗书称,活着太累,每天无休止的上班让人窒息,工资只能月光。据悉,赵鹏3月份的工资为1950元,包括1450元基本工资和500元补助,而4月份没有补助,只有基本工资。(5月28日《新京报》)
这样一则新闻,我是含着眼泪读完的。老家在东北,借钱上大学,妻子每月工资300多元,自己每月1000多元,两个人加起来不到2000元,还要养孩子。我实在想象不出,赵鹏平时到底是怎么生活的?
谁都知道,教师辛苦,高三教师很辛苦,高三班主任更辛苦,想做一名合格的高三班主任更是苦上加苦。工作之苦,于赵鹏们来说,或许尚能接受。当辛劳与收入完全不成比例,工作之苦叠加生活之苦,岂是他们脆弱的生命所能承受之重?或许赵鹏自杀还有其他原因,但这种身心俱苦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我们所无法想象的。
国内某大学发布的《2010年北京社会建设分析报告》则曾指出,2010年北京中产阶层比例超过40%。这么多人成为中产阶层,这该是多么理想啊。
不知道赵鹏生前见到中产的新闻,有没有“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感慨?赵鹏应该做过中产的梦吧?读过大学,工作投入,甘于奉献,像赵鹏这样的人更应该也更有可能成为中产。可天涯何处是尽头,他们哪年才能成为中产?人活在希望之中,一个人选择放弃生命,常常是因为发觉到了生活的绝望。如果中产距离赵鹏不是那么远,赵鹏还会选择这样离去吗?斯人已去,无法假设,但在1000多元的工资、繁重的工作,这样的沉痛现实面前,谈希望和梦想多少显得有些奢侈。但赵鹏这样的人,都不能成为中产,中产社会又是一个怎样的黄粱美梦?
赵鹏之死,给我们带来颠覆性思考,让我们再一次认识到社会的贫富差距,而且这种贫富差距不仅仅是过去一再强调的城乡差距、学历差距。赵鹏这样的年轻教师,工作辛苦,生活卑微,这到底是赵鹏的悲剧,是教育的悲剧,还是社会的悲剧,又或者是兼而有之?
中产,人之所望,中产起码应该包涵着有尊严的工作,有尊严的收入。赵鹏们离中产有多远?有那么一天,赵鹏们不再被应试教育逼弯了腰,不再为低廉的收入逼低了头,那他们距离中产或许就不太远了。赵鹏之死,再一次说明了教育、收入分配等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