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上午10点,一个名为“走饭”的女大学生通过预设微博的方式,宣布自己因患有抑郁症而自杀,“我有抑郁症,所以就去死一死,没什么重要的原因,大家不必在意我的离开,拜拜啦”,此事引发了众多网友的关注。据消息称,“走饭”是南京金陵科技学院的大四在读本科生王珊珊。一条看似戏言的微博,一个年轻生命的消逝,留给人们的不仅是惋惜和遗憾,还有一些待解之谜。(3月20日《扬子晚报》)
如今,这种因患上抑郁症而自杀的事件时常上演,其中,有些年轻人自杀前往往通过博客或微博发布自己要轻生的消息,这显然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每每发生这样的社会事件,我们总会不约而同地质问父母、学校等对自杀者的关爱不够,对当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干预工作进行鞭挞,然而,从实际情况看,这些质问和鞭挞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只能不断放大事件的消极影响。
生命逝去不能挽回,让依然活着的“走饭”们继续乐观前行,才是最重要的。但是,怎样才能挽救抑郁症患者呢?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抑郁症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疾患,自杀中50%~70%是抑郁症患者。这些自杀者,大都在平时生活中没有什么征兆,人际关系也很好,就像“走饭”,但这正是心理症结所在,即沮丧、悲观的负面情绪找不到出口,自己一个人长时间闷着,就像不断加温的高压锅一样,随时都会产生轻生的念头。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负面的情绪也是一种能量,只要及时进行合理的疏导、释放、排解,就能转化为一种动力。如心理学家李子勋所说,“为情绪找到良好的出口,你会惊喜的发现,心灵下载了最新的版本!”因此,我们在呼吁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干预重视抑郁症之余,更应多一些“微关爱”,呼吁大家从关心身边的亲人、朋友开始,平时多一些问候,多一些倾听,一旦发现对方有解不开的心结,或是存在心理障碍,应通过社会上的一些渠道帮助他们走出来,比如,警方 、媒体、妇联、社区部门、公益心理咨询机构等,如果“走饭”的微博能够早一些引起家人或同学的注意,说不定这出悲剧就能避免。(钟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