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磊:ECFA签署后台湾经济迎来发展新契机

2010-12-17 13:59     来源:SRC-423     编辑:胡珊珊

  2011年对两岸经济发展而言有三大背景:一是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签署后两岸经济合作新时代;二是大陆展开“十二五规划”建设和台湾设计“黄金十年”的开端;三是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全球经济格局大变动时代的来临。尤其是ECFA的签署,既是两岸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两大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的产物,也是两岸经济关系发展30年后的客观要求和时代特征,不但为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制度性保障,确保两岸经济关系沿着正常化、制度化、机制化、自由化的正确方向前进,还为台湾经济迎来经济“二次腾飞”的新的历史机遇。

  形势与机遇

  由于ECFA将带来两岸间的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以及更紧密的经济合作,这将有利于台湾实现其总体经济发展目标,开创经济发展的“黄金十年”。2008年以来,台湾当局的总体经济发展目标是壮大台湾、结合亚太、布局全球。第一,壮大台湾,重点是要将台湾建设成为台商营运总部。以“双航圈”和“双中心”推动台湾成为企业创造价值和支持全球活动的营运总部,以推动台商“全球布局,根留台湾”。其中,“黄金双航圈”是以台北为中心的东北亚与东南亚航圈,“营运双中心”是台商的全球营运中心、外商的区域营运中心。为此,台湾当局于2010年4月通过“产业创新条例”,营造出在亚洲仅次于香港、与新加坡相仿的低税投资环境,并将创新导向阶段的台湾产业结构的演进方向交给市场,再通过ECFA将大陆市场对全球外商的吸引力转移到台湾,为推动成为外商的区域营运中心创造条件。第二,结合亚太,重点是通过ECFA与大陆市场进行制度性连接,借助大陆市场与世界市场的经济交流,建设台湾成为亚太营运管理、金融服务、产业集资、仓储转运的平台及跨国企业的亚太营运中心,扩展台湾服务业与制造业,成为带动经济成长的双引擎。第三,布局全球,重点是ECFA签署后通过与世界各地签订相关的贸易投资安排,加速推动台湾与世界经济的交流与合作,并建设全球科技与产品的创新中心,以提升台湾生产力、竞争力,创造更多投资机会,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在以上三点总体经济发展方向的框架内,台湾当局特别将追求创新、节能减碳和高就业成长作为经济发展的具体目标,并在两岸签署了ECFA的基础上,强调台湾经济要“转骨”变身,进行转型与升级,开创台湾经济发展的“黄金十年”。战后台湾经济依次经历高、中、低速成长,“黄金十年”计划的提出,有可能使台湾经济把握ECFA后的发展契机,扭转近十年来经济表现在“亚洲四小龙”中垫底的颓势,重现早期高居“四小龙”榜首的“二次经济腾飞”,平均经济发展速度恢复到中速增长。


  两岸签署ECFA后,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由此前的民间自发为主演进为有政府规划指导、有制度保障支撑的新型合作,不断成长变化的大陆市场为台资企业提供更多机会。大陆在“十一五”期间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1年3月将讨论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将为大陆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确定基本方向和架构。扩大内需、调整结构和包容增长仍将是“十二五规划”的基调和重点,这也为台资企业和台湾经济提供了新的机遇。第一,扩大内需。中国大陆在国际金融危机后正面临30年来的经济大转型,在美欧国际市场骤然萎缩的不利条件下,单一的出口导向发展模式将向出口导向与内需导向并重的经济发展模式过渡,而消费需求将取代投资需求成为主要的经济增长引擎。为此,“十二五”期间大陆将重点提高居民收入,大陆消费市场也蕴涵着巨大商机。第二,调整结构。扩大内需是从国际和宏观经济角度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调整总体经济结构,而调整结构则从国内和中微观角度强调产业结构和企业经营的转型升级。大陆需要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使服务业占GDP比重由目前的50%上升到发达经济体普遍的70%左右,降低经济运行的交易成本,同时大力推动以节能环保、高端装备、生物技术、新资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的新兴制造业发展,台湾具有独特优势的服务业和制造业企业可以利用ECFA提供的有利条件加入进来。但大陆台资企业也要顺应大陆经济发展潮流,在节能减排、自主创新、提高附加价值、建设营销通路、空间梯度转移等方面加快转型升级。第三,包容增长。“包容性增长”是从均衡发展的角度缩小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不同领域的贫富差距。为使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发展,必须缩小城乡差距、贫富差距、沿海与内地差距,避免出现M型社会结构,为此政府将在“十二五”期间扩大对农村、基层民众及偏远地区的公共工程基础建设,大陆台资企业也可参与各项投标。

  台湾经济主要问题

  ECFA签署后的两岸经济发展形势及经济发展政策有利于台湾的产业(实体经济层面)与金融(货币经济层面)转型升级,突破制约自身发展的瓶颈。台湾产业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结构性问题:一是产业结构中服务业竞争力欠缺。服务业产值虽占台GDP比重近3/4,但竞争力不强,具有低实质成长、低投资比例、低劳动投入、低研发投入、低国际竞争力、低产业关联度等特点,无法真正充当扩大内需的主导产业。二是产品结构过于集中。台湾经济过度依赖半导体、面板等少数高科技电子制造业,这些产业易受产品景气周期及国际市场变动的影响,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时台湾因出口高度集中而受到严重冲击。三是产值结构中附加价值较低的制造环节仍占主流。在产品价值链生产的“微笑曲线”中,台湾企业仍多集中在利润较低的加工制造环节,即使在近年来台湾企业在研发部分有较大提升的形势下,台湾制造业缺乏自有品牌、核心技术与销售渠道的代工生产模式弊端仍暴露无遗。

 

  台湾金融则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一是效益低。台湾由于银行多市场小,信贷供过于求,银行业间竞争激烈,利差小,利润薄,加之大量台湾企业外移,银行在岛内存贷比低,更降低了银行效益。台湾保险业也存在利差低的问题。二是风险高。台湾产品结构高度集中于高科技产业,银行信贷也高度集中在这些产业和企业,公股银行尤其如此,致使台湾银行业信贷集中度在亚洲数一数二,加之消费金融方面信用卡泛滥,呆账比率过高,银行业信用风险因此较高。三是规模小。在台湾产业结构变化中,大型企业日益居于主导地位;主导产业则向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变。与此相对应的,台湾金融结构出现了银行大型化和向直接金融结构转变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大银行更适合大企业,而直接金融结构更适于克服知识密集型企业普遍存在的技术与产品创新风险。然而无论是银行还是资本市场,在向大型化转型的过程中,受市场容量和开放程度的限制,始终无法达到足够大的有效规模,影响了金融机构功能的发挥和金融业务的发展创新。

  发展前景

  近30年来世界经济潮流的发展趋势,是以中国大陆为中心的亚洲经济的崛起,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后,大陆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2009年大陆对世界经济成长的贡献率高达50%。在大陆市场蓬勃发展、台湾当局大陆政策日益开放的有利条件下,通过ECFA的签署,台湾产业与金融未来发展趋势将是顺应时代潮流、把握历史契机,通过两岸经济合作的不断深化转型升级,加速台湾经济增长,并在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的历史进程中抢占先机。


  首先ECFA有利于台湾服务业发展。服务业是内需型产业,鉴于台湾对外投资的70%以上在大陆,其中绝大部分是制造业企业,台湾服务业也需要跟随服务对象拓展经营地域,增强自身实力。大陆市场对台湾服务业开放解决了其市场规模不足的问题,规模经济所带来的利润将提升台湾服务业的研发投入,增强其国际竞争力,成为能够带动台湾经济发展的引擎。其次ECFA有利于台湾制造业转型升级。台湾近年来提出并重点推动的“六大新兴产业”在岛内产业结构的产值比重都不大,其中一半多是制造业。ECFA的签订不仅解决了新兴产业发展初期所必需的规模问题,还可借助两岸产业合作加强研发设计、自有品牌与营销通路的发展,改变出口产品结构过于集中、产品附加价值过低的不利局面。第三是有利于台湾金融业的结构转型。ECFA的签署将逐步解决台湾金融业市场容量不足和两岸间开放限制过多的问题,使台湾金融业有机会借助大陆市场规模提高收益率,降低信贷集中度,扩大银行规模,增加间接金融中的大银行比重,并通过两岸资本市场合作、放宽资金在两岸间流动的限制等措施,加强台湾资本市场建设,促使台湾向“亚太资产管理中心”、“亚太筹资中心”、及“亚太金融服务中心”等目标迈进。台湾金融业进入大陆市场所具备的自身优势主要有三:一是大陆各类银行的获利来源主要仍以企业金融业务为主,台湾的银行在消费金融业务方面起步较早,经验更丰富;二是大陆银行的企业金融业务基于风险等因素考虑多重视中大型企业,台湾的银行则因台湾经济一直是以中小企业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而对中小企业融资具有独特优势;三是大陆台商众多,很多台商更适应台资银行的贷款模式,使台资银行在这一客户群体比大陆银行拥有更强的吸引力。(本文作者朱磊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经济研究室主任 经济学博士)

 

本网独家稿件,如需转载请与我网联系

 

 

更多精彩请点击中国台湾网金融频道 专家专栏

延伸阅读

订阅新闻】 

更多专家专栏

更多金融动态

更多金融词典

    更多投资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