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两会6月29日在重庆签署了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后,台湾当局7月1日正式提出“后ECFA时代经济发展战略”。该战略的提出并非仅为在岛内外造势,其产生不但有特定的历史和时代背景,而且战略规划中有明确执行部门和具体经济目标,有望在未来十年乃至更长的台湾经济发展进程中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当然,其最终实施效果还有赖于台湾当局能否处理好局部开放与整体开放、台湾优势与大陆优势、两岸连接与全球连接的关系。
一、战略背景
台湾当局提出的“后ECFA时代经济发展战略”虽尚未完全成型,但却是台湾经济振兴、两岸关系发展、世界经济潮流的必然要求和最终结果。
(一)台湾经济振兴需要当局提出新战略
由于近十年来台湾经济增速偏低、民间消费低迷、股市不振、失业攀升,振兴台湾经济成为岛内朝野及民间最为关注的头等大事。1950年代以后台湾经济曾经历过40年平均9%的高速发展,1990年代降至年均6%,2000年以来年均只有4%,是总体向下的趋势。虽然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经济增长率都会下降,但台湾2000年以后多项经济指标迅速落后于其重要的经济竞争伙伴韩国,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执政的民进党当局刻意阻挠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使台湾无法充分分享大陆经济快速增长的成果。因此国民党在台重新执政后希望通过签署ECFA搭上中国大陆这一经济发展的高速列车,在新的经济发展平台上展开新的经济战略。短期来看,台湾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2009年出现了60年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更需借助大陆经济的快速增长拉动其出口。两岸签署ECFA后有助于两岸商品和生产要素的流动,对台湾经济重现活力起到积极的拉动作用。台湾当局希望此时推出新战略可以加速台湾经济的复苏,甚至重回年均6%的较高经济增长水平。
(二)两岸关系发展为台湾经济发展新战略提供条件
2008年国民党在台重新执政以来,两岸关系发生重大积极变化,双方在反对“台独”和坚持“九二共识”的基础上恢复了两岸两会协商,两岸关系开始步入和平发展轨道。在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过程中,双方把握“先经后政、先易后难”的原则,将经济议题作为建立和增强两岸政治互信的基础。两岸经济关系的发展大体朝向正常化、制度化和机制化的方向发展。其中机制化的内涵,就是以签署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为核心,建立具有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机制。随着ECFA的签署,两岸经济关系进入制度化合作的发展阶段,并将开创两岸经济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新格局,台湾当局提出“后ECFA时代的经济发展战略”的时机已经成熟。
(三)世界经济发展潮流要求台湾顺应形势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并由此带来两个层次的经济开放:第一层次,在经济全球化潮流下,世界上超过150个国家或地区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对其它所有WTO成员进行一定程度的经济开放;第二层次,在多边谈判进展有限的困境下,区域经济一体化潮流随之兴起,WTO成员间通过以自由贸易协议(FTA)为主的区域贸易协议(RTA)形式进行更优惠的关税减让和经济开放。2002年元旦台湾正式成为WTO成员后,除对大陆外,基本完成了第一层次的经济开放。两岸签署ECFA是包含第二层次经济开放的举措。
二、战略内容
2010年7月1日,台湾当局正副领导人马英九和萧万长、以及行政部门负责人吴敦义等举行以“台湾新契机、亚洲新时代”为题的记者会,正式提出台湾当局的“后ECFA时代经济发展战略”。
(一)核心内容是借ECFA提供的经济发展新契机开创台湾“黄金十年”的新时代
在两岸签署了ECFA的基础上,未来台湾经济发展战略是继续壮大台湾经济、加强两岸合作、落实全球布局,使台湾经济“转骨”变身,进行转型与升级,开创台湾经济发展的“黄金十年”。马英九特别在新战略发布会上提出ECFA对台湾的意义是“跨出三大步,证明四件事”:ECFA是台湾突破经济孤立的一大步;是两岸经贸走向互惠合作的一大步;也是加速亚洲区域经济整合的一大步。并且证明台湾当局对民众的承诺都做到了:一是不开放大陆劳工也不增加农产品来台项目;二是照顾了台湾的弱势产业、劳工以及农民,包括2万多家中小企业,42万多劳工;三是做到货品与服务业的关税减让与市场开放,签署了知识产权协议,并将投资保障协议列为下次谈判的重要议题;四是做到了对等互惠,没有伤害台湾的尊严。
(二)组织架构是在战略和执行层面分别成立“全球经济战略小组”和“全球招商专案小组”
战略层面,台湾当局在“国安会”成立“全球经济战略小组”,监督指导台湾经济中的创新、投资及招商等工作,并负责规划与其它贸易伙伴洽签FTA等事宜。执行层面,台湾当局将整合研发单位的力量,在“行政院”组成“全球招商专案小组”,每季检查招商成效,并控管重大的投资案。“行政院”下的“经建会”也成立“招商推动委员会”,作为招商的幕僚和总汇整单位,汇整投资计划、招商流程和排除投资障碍事项后,提交“全球招商专案小组”。各“部会”也控管各自的招商计划,并可通过每周的“政务会谈”交换意见,重点是谈招商。“经建会”还将“走出去”,到日本、新加坡、香港、欧美等地举办招商大会。
(三)发展重点是“32项投资计划”
台湾当局目前将发展战略重点放在推动32项投资计划,具体是“爱台十二建设”、“六大新兴产业”、“四大新兴智能型产业”和“十大服务业”。“爱台十二建设”内容包括:1、全岛交通便捷网;2、高雄自由贸易及生态港;3、台中亚太海空运筹中心;4、桃园国际航空城;5、智慧台湾,包括文化创意产业、无线宽频基础建设等;6、产业创新走廊,将台湾分6大区块规划不同产业发展;7、都市及工业区更新;8、农村再生;9、海岸新生;10、绿色造林;11、防洪治水;12、污水下水道建设。“六大新兴产业”包括:生物科技、精致农业、医疗照护、绿色能源、观光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四大新兴智能型产业”包括云端运算、智慧电动车、智慧绿建筑与发明专利产业。“十大服务业”包括:国际医疗、国际物流、音乐及数字内容、会展、美食国际化、都市更新、中文电子商务、教育、金融服务业、以及WIMAX(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全球互通微波存取,是一种新兴高速宽频无线通讯技术)等。总的来看,这32项投资计划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基础建设,含软、硬件建设,第二是台湾未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兴产业。
三、战略前景
台湾当局在两岸签署ECFA后及时出台新的经济发展战略,对未来台湾经济发展而言提供了较清晰的方向和较明确的行动指南。然而台湾是否能够实现台湾当局对招商引资的预期效果,并因此成为国际生产要素的汇集地、充满活力的亚太经济中心,还取决于执政者能否处理好台湾经济发展中涉及到的几种主要关系。
(一)把握好台湾局部开放与整体开放的关系
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主要功能是降低两岸贸易壁垒,促进两岸贸易与投资的自由化。也因此,台湾工业总会在两岸签署ECFA后发表白皮书,建议台湾应该全面自由化,走向“自由贸易岛”。而在此前,台湾当局的考虑重点仍是如何开拓局部开放区域。前经济部门首长尹启铭最早提出台湾可以设立“经贸营运特区”,进行“第三次的加工出口区转型升级”,通过各种租税、薪资、行政流程的简化及优惠,吸引台商或跨国公司投资。该特区的功能与岛内2003年以来已有的6个自由贸易港区不同:后者主要业务集中在物流与加工,发展方向是由简单加工转型为深度加工,而前者的构想则类似于大陆的深圳特区和韩国的仁川经济自由区。在封闭的特区内,商品除了安全与健康的顾虑,可以无阻碍地自由进出,资金、人员也比照世界最自由的新加坡进行最大限度地开放,关税与非关税障碍降至最低,基础设施、行政效能、外劳政策也达到最自由水平。特区构想在两岸签署ECFA后可以作为两岸进一步开放的先行先试地区,对台湾当局以招商引资为主要目标的新战略有独特意义。应该说,在台湾经济发展史上,加工出口区、科学园区、自由贸易港区等具有不同功能的局部开放区域均发挥了其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未来虽很难实现工业总会提议的一步到位“全部打破”,但在ECFA的带动下不断开创和扩展局部开放区域以实现全岛经济自由化的方向是可以预期的。
(二)发挥好台湾与大陆优势互补的关系
两岸资源禀赋不同,经济发展历程和模式也不同,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并且两岸经济联系正日益紧密,能否将自身的优势与大陆的优势结合起来是台湾当局无法回避的经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1995年初台湾当局曾推出《发展台湾成为亚太营运中心计划》,将台湾未来发展方向规划为六大中心:制造业中心、海运转运中心、空运中心、电信中心、媒体中心和金融中心,其指导思想即是以大陆为腹地,加速岛内经济转型。但后来因李登辉抛出“戒急用忍”政策以及民进党上台而将该计划束之高阁,错过了大陆经济发展的“黄金十年”,在那十年中,韩国充分利用与大陆的合作大陆提升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企业的研发营销水平,并超过了台湾。目前新的机遇再一次来临,大陆仍是世界上增长速度最快和最有发展潜力的市场,而两岸直接双向“三通”已经基本实现,大陆游客已经成为台湾第一大客源并仍在迅速增长,大陆资金已经可以赴台进行投资创造就业,最重要的是两岸签署了ECFA为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制度化保障,犹如修筑起连接两岸的高速公路,使台湾有机会将大陆优势转化为台湾优势。未来的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中,既应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和规划两岸经济关系发展的总体方向,也应继续发扬“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精神,以高度的想像力和历史责任感尝试和开创新的经济合作模式,推动两岸的优势互补和互利双赢。
(三)处理好两岸连接与全球连接的关系
马英九在执政前就提出“产业再造与全球连结”的政策主张,设想以两岸连结突破参与区域合作瓶颈,在开启两岸经贸协商新时代后,参与全球经济整合活动,逐步实现“全台自由贸易区”。从顺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的角度看,这是一个具有想像力的宏大构想。大陆是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和出口市场,40%以上的台湾出口商品进入大陆,因此两岸签署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是台湾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潮流的最重要一步。该协议的签署,还有助于两岸找到两岸经济与区域经济合作相衔接的可行途径,并在此过程中为台湾经济开辟新的发展空间。(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经济室主任,经济学博士)
本网独家稿件,如需转载请与我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