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太金融中心
“亚太金融中心”是台湾当前金融改革的目标和重点。如果溯其源头,早在1990年代台湾当局就曾提出过这一目标。当时为使岛内经济进一步国际化、自由化,以利台湾在21世纪的亚太经济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并成为亚太经济网络中的重要联结点,台湾当局在1995年1月推出“发展台湾成为亚太营运中心计划”,将台湾未来发展方向规划为六大中心:制造业中心、海运转运中心、空运中心、电信中心、媒体中心和金融中心。其中“亚太金融中心”的目的,一方面是提高岛内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着眼于协助建设其它中心,以求更有效地进行资金调度与运用,促进企业的筹资、投资活动,满足民众的理财需求。2000年民进党上台后,台湾的“亚太金融中心”计划一度搁置,2008年国民党在台重新执政后又再次将其纳入台湾经济发展目标,且将其视为台湾金融改革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2008年8月14日台湾“金管会”通过了“亚太金融中心推动计划”,确定了“亚太资产管理中心”、“亚太筹资中心”、及“亚太金融服务中心”三大目标方向,具体包括短期(57)、中期(115)、长期(45)计划共有217个。三大中心各订定有其衡量指标:“亚太资产管理中心”以金融机构的资产管理总额为目标,期望4年后岛内银行、保险、证券业者的资产管理总额,能从11.6万亿元新台币增加为20.6万亿元新台币,相当于新加坡及香港现行20万亿元新台币的资产管理规模。“亚太筹资中心”的衡量指标则包括:上市上柜的家数及市值总额、企业募集资金的总额、金融机构的放款总额、资产证券化的发行总额等。希望4年后,上市上柜家数能由1,260家变为1,741家,上市上柜公司总市值在全球排名能从第19名进到第16名,岛内金融机构放款总额由18.4万亿元新台币升到23.13万亿元新台币。至于在推动“亚太金融服务中心”方面,希望4年后至少要有3家全球前100大金融机构在台设立营运总部。
理论上讲,金融中心是指具有发达的、多功能的金融市场的城市或地区。它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是在发达的工业生产和商品贸易的基础上形成的。金融中心是经济中心的进一步深化,作为一个城市,经济中心,才能发展成为金融中心。一个城市成为金融中心,具体表现是:银行众多,其它金融机构齐全,款项结算和资金融通方便、及时;票据贴现、股票和债券的发行、转手买卖、信托投资、租赁、信息、保险等业务形式灵活多样。作为现代国际金融中心,除了要具备一般金融中心的条件外,还必须政局稳定,允许外国银行设立机构,有较自由的外汇制度,以及作为国际支付手段的货币条件等比较松散的经济政策。随着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国际金融活动发展迅速,形成许多现代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如纽约、伦敦、法兰克福、东京、香港等。国际金融中心的作用包括:为跨国公司在国际间进行资本调动提供条件,促进了国际资本的周转;调节国际收支,促进国际贸易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促进银行信用的国际化发展;起到债权、债务结算中心的作用。
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历史上逐渐形成的,一般经过地方中心、全国中心到世界范围的金融中心这三个阶段,如伦敦、纽约等国际金融中心。另一种是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实行优惠政策,在不长时间里形成和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如香港、新加坡等。由于这些金融中心所在地政局稳定、经济发展较快,在地理位置、金融机构和设施、通讯及服务方面具有不可取代的优势,加上当局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战略需要,采取特殊政策加以积极引导,从而较快地使这些地区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台湾“亚太金融中心计划”的目标属于后者,即发挥自身优势,将台北建设成为以资金运筹为重点的国际性的区域金融中心。具体目标包括:符合国际规范的金融体制,资金进出完全自由化;与国际主要金融市场衔接,加深台北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程度;配合其他营运中心的发展需要,提供相关金融服务;成为台商海外投资贸易活动的资金调度中心;充分发挥现有票券、债券、股票市场的比较优势;继续推动建立筹款中心;发展成为金融资产管理中心。
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一般须具备以下条件:政治、经济环境相对稳定,能切实保证外国资本的利益,提高对外国银行和投资者的吸引力;有宽松的金融环境。实行自由外汇制度或外汇金融管制较松,外汇调拨比较灵活,在存款准备金、税率、利率等方面没有严格的管制,银行监管合乎世界水平,非居民参与金融活动不受歧视;银行机构比较集中,信用制度比较发达,管理制度比较健全,资金供求转移比较便利,拥有高度发达的内部金融市场;拥有较完善的现代化国际通讯设施,地理位置便利,能适应国际金融业务发展的需要;有一支国际金融专业知识水平较高和丰富银行实务经验的专业人员队伍,能提供效率极高的服务。
建设台北成为“亚太金融中心”的构想起源于香港回归,台湾当局判断主权移交会影响香港金融业的发展,所以计划发展台北金融以取代香港在本区域的金融地位。然而经过10几年的发展,与1995年台湾当局推出“亚太金融中心”计划时的条件相比,台北与香港在金融业方面的距离很难说是缩小了,甚至可能是拉大了。香港的金融实力与地位还在继续增强,而台湾“亚太金融中心”的进程却严重滞后。在香港的外资银行超过114家,分行超过1500家,这个庞大而高度发达的业务网络足以保障资本运作顺畅。在世界股票市场排名第10位的香港交易所在全球股市大起大落的震荡中始终保持平稳运作。作为世界七大外汇交易市场之一,香港外汇交易所没有任何外汇管制,香港还是全球最开放的保险业中心之一。为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香港将原有的联交所、期交所及三家结算公司合并成控股公司,成立了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并将业务逐步向全球延伸。《证券及期货条例》的通过使证券市场环境更加公平、透明,进一步巩固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以集资额计,香港创业板已成为亚洲第二大二板市场。此外,香港证券业的电子化和无纸化已经迅速实行。
1995年台湾推动“亚太金融中心计划”时具有一定的优势条件:由于外贸增长迅速,储蓄急剧积累,民众拥有雄厚金融资产;台湾的GDP及人口规模比香港及新加坡大;拥有充足的外汇储备,具有对外资本输出的能力;台湾制造业规模较大,会带动资金需求;在东亚地区拥有广泛的贸易与投资网络,有条件成为众多跨国企业的区域总部所在地;地理位置适中,与欧洲、日本、香港及新加坡外汇市场都能在上班时间立即进行交易。
而目前推动新计划则面临更多不利因素,包括: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全球,台湾公股银行民营化等金融改革困难重重,台湾金融业比重仍较低;国际银行网欠缺;国际金融业务人才不足;外资公司进入当地资本市场筹资困难;本地企业赴岛外资本市场筹资困难;股票市场内线交易严重;金融交易保密性差。除这些技术性因素外,台湾还在政局稳定性、机构独立性、市场成熟性等方面远远落后于香港等国际金融中心。同时台北还面临上海建设金融中心的挑战。上海有良好的经济大环境和广阔的金融市场,税率、物价、人工都很便宜,作为金融中心的可塑性非常高。在上海成立分支机构的外国金融机构的数目超过了台湾,上海的经济增长速度也远超台湾。上海建造国际机场、摩天大楼、海底隧道、磁悬浮列车,作为金融中心的基础建设已初具规模。美国花旗集团副总裁威廉罗兹早有预言:上海未来可望与纽约一样发展成为区域金融中心。
在这种形势下,台湾当局对“亚太金融中心”的内涵与目标是否需要调整为建设“具有台湾特色”的区域金融中心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无论对金融中心的定位如何,两岸金融开放无疑将成为台湾发展金融中心的必要条件。(本文作者朱磊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经济研究室主任 经济学博士)
本网独家稿件,如需转载请与我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