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签署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的临近,未来两岸产业分工与合作的态势也愈来愈明确,两岸进入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期,双方均对加速产业结构升级表示出高度重视。台湾当局领导人马英九在就职两周年的记者会上提出:“台湾的产业结构一定要改变,台湾的经济策略也一定要调整。”而在此前,台湾立法部门4月16日三读通过“产业创新条例”,意在扩大鼓励民间投资、引导产业发展创新、加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大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把保增长与调结构紧密结合起来”,而“调结构”的重点是“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为此,大陆制定并实施了“十大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计划”,并鼓励企业加快技术改造,重点行业继续兼并重组。发改委4月7日发布的《2009年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与2010年草案报告》中提到,在即将到来的“十二五”期间,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鼓励具备条件的大、中型城市和地区率先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加速研究、制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并在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医药、生物育种、资讯、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太、海洋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实施一批市场前景好的重大工程和计划。如何加速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已成两岸当务之急。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为全球经济带来调整产业结构的机遇与动力,两岸经济正可抓住机遇,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搭建和利用两岸产业合作平台,推动各自的产业结构升级与创新,丰富和完善有规划指导、有政策支持、有产学研一起参与的两岸新型产业合作模式。与台湾的后工业化阶段相比,大陆尚处于工业化进程中,工业在经济中的地位较重,而服务业尚未得到充分发展。加速产业结构调整不仅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有力举措,也是顺应世界经济技术发展新趋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大陆提出调整产业结构的重点是: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及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这也为加强两岸新型产业合作提供了具体的思路和方向。
一是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台湾习惯于将制造业划分为传统产业与高科技产业,但并无学术上或法律上的明确定义。通常传统产业是指产值占GDP比重较低(如10%以下)、研发经费与高级人才比例较低(如5%以下)、处于产品生命周期末端(如产品标准化阶段)的产业。传统产业的特点是技术层次较低、竞争者进入门槛较低、劳动力成本占产品价值比重较高、产品替代性较高。台湾传统产业包括食品、纺织、金属、塑胶、橡胶、石化产业等,在台湾制造业的22项分类中占18项,虽产值与出口值数额不小,但在岛内产业结构演变的过程中已失去主导产业的地位,且普遍投资收益率不高,没有明显的技术管理优势。早期赴大陆投资的台商多以传统产业为主,且形成“台湾接单、大陆生产”的分工模式,这种模式也被称作“三角贸易”,目前在台湾制造业中的产值比重已超过50%,而电脑、电子产品制造业中的“三角贸易”比重更高达80%。“三角贸易”比重过高可能造成岛内结构性失业、财富集中等弊端,因此近来台湾当局在产业发展战略上提出要“强化传统产业创新”,增强传统产业竞争力,是希望能增强岛内传统产业的附加价值,促其向产业链两端延伸,增强设计研发和品牌营销能力,降低“三角贸易”比重。这方面台湾传统产业可考虑与大陆传统产业进行策略联盟,充分利用大陆广阔市场,加速自身转型升级,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业等技术优势较为明显的传统产业应继续扩大在大陆的投资。
二是合作提升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主要指附加值较高的知识、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台湾2000年确定的十大新兴工业为:通讯、资讯、半导体、消费电子、精密机械与自动化、航太、特用化学品制药与生技、医疗保健、环境保护及高级材料工业,而大陆学界多将高新技术产业涵盖信息电子、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航天技术、海洋技术等广泛领域。随着台湾产业结构的迅速演进,高新技术产业已经在岛内占据主导地位,并拥有较多的政策优惠。然而在与日、韩企业的竞争中,台湾高新技术产业在很多领域出现竞争力下降的趋势,市场占有率受到挤压。台湾高新技术产业在大陆的投资多为垂直分工,即台湾负责关键零配件的设计与制造、资金与研发技术的供给、以及产品接单,而大陆负责劳动密集型的中下游环节的生产。美国贸易委员会(USITC)2009年公布的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大陆出口产品中所含的进口零组件价值是出口产品价格的50.6%,而在电脑、通讯器材和电子产品中所占的比重则高达80%。台商对大陆投资多是两头在外,自台湾或日、美、欧、韩进口零组件,利用大陆廉价劳动力将零组件加工制成最终成品,外销全球。随着大陆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以及大陆本地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未来两岸将是在产业分工模式上垂直与水平并存的局面,既有同一产品在价值链不同环节上的垂直分工,也有按不同型号不同品牌分别在两地生产的水平分工。两岸高新技术产业应加强在关键技术的研发、生产、营销等环节的合作,提升双方的产品竞争力。
三是相互支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台湾近年来提出并重点推动的“六大新兴产业”包括:生物科技产业、精致农业产业、医疗照护产业、绿色能源产业、观光旅游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其在岛内产业结构的产值比重都不大,但被台湾当局视为极具潜力的产业。而大陆提出的新兴战略性产业则主要包括:生命科学农业医药产业、新能源产业、信息网络产业、新材料与智能绿色产业、空间海洋和地球深部。国际金融危机后,美国等发达国家开始实施以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意图在新一轮技术革命中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这些产业多需要大投资和大市场,两岸产业可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进行合作,强化和交流双方在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共同探讨科研成果进行商业转化的体制和机制。
四是共同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低碳经济是世界发展潮流,因此将节能环保产业从上述产业中单独提出来探讨。发展绿色能源产业是台湾的重要方向,并被视为“台湾产业新的生命力”,台湾当局制定了技术突围、关键投资、环境塑造、出口转进及内需扩大等五大策略,并计划以此为基础实现2025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回到2000年的水平。大陆则提出要以节能增效和生态环保为重点,加快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推广应用低碳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实现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节能环保产业是今年两岸产业搭桥专案计划交流的重点,将有几场搭桥会为两岸产业合作提供契机。以LED照明为例,台湾当局有关负责人近日表示,将在岛内全面更换路灯为LED灯以刺激该产业发展,同时大陆也在推动“十城万盏”计划,双方可通过产业合作共同快速发展。今年2月台湾工研院照明检测实验室与北京电光源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共同签订合作检测协定,正式启动两岸互相认证机制,在互相认可LED灯具测量标准后,台湾厂商销往大陆LED灯具检测成本及与时间大大节省,加速产品上市,帮助台湾产业切入大陆市场,未来还可努力将两岸标准推广成为全球标准,奠定两岸相关产业在全球LED照明市场的潜在利基。
五是加快发展和扩大开放现代服务业。台湾为适应全球经济形势变化和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署后的发展形势,正在研拟“黄金十年”产业规划(“2020台湾愿景计划”),其重点即是服务业的扩大化与精致化,同时制造业也由过去的代工、制造型产业转型升级为营运、管理、创新、智慧、服务型产业。在台湾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服务业产值占GDP比重已经高达3/4,本应替代制造业扮演拉动经济增长的龙头角色,但却长期呈现低实质成长、低投资比例、低劳动投入、低研发投入、低国际竞争力、低产业关联度等特点。在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的新形势下,台湾服务业拓展大陆市场已经得到松绑,且在大陆服务业市场增长潜力大于制造业产品市场的前景下,台湾服务业利用大陆市场迅速扩大经营版图的时机已经到来。台湾连锁、餐饮等服务业比发达经济在大陆更具优势,台湾金融服务业也具有百万大陆台商的基本市场。台湾服务业在大陆市场以外,还可与大陆服务业合作,共同承接全球服务转移和外包,迅速进入国际服务业分工格局,两岸服务型企业在建立境外品牌、技术中心和市场营销渠道等方面加强合作,可以共同提高两岸服务型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本文作者朱磊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经济研究室主任 经济学博士)
本网独家稿件,如需转载请与我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