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产生空前的金融泡沫,加之金融自由化的开放政策出台,银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高潮。在极度宽松的资金环境中,银行数量迅速膨胀,放款标准大幅放宽,全体金融机构放款余额与GDP的比率在1994年和1995年均高达157%。由于银行竞争激烈,风险管理欠缺,金融泡沫后,很多银行的资产品质问题逐渐浮现,银行业的逾期放款比率也开始一路上升。台湾银行业投入大量资金打消呆坏帐,使其获利能力与报酬率自9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处于下降状态。世界经济论坛(WEF)2008年竞争力排名中,台湾的“金融环境”排名58,其中“银行健全度”排到117名,问题的严重程度可见一斑。
具体而言,1990年代以来台湾当局在陆续解除各项金融管制的过程中,衍生出的银行业问题包括:
一是金融机构家数过多导致过度竞争。台湾当局1991年开放新银行的设立,两年内16家新银行先后开业,3家投资信托公司改制为商业银行。1995年台湾当局允许信用合作社改制为商业银行,1999年批准2家工业银行设立,致使岛内银行家数大增。1991年底台湾本地银行仅24家,2006年底则增加近一倍,达到44家。若加上外国银行在台分行、信用合作社、农渔会信用部、邮局、信托投资公司及人寿保险公司,台湾金融机构总、分支机构共6385家,平均每一金融单位服务的人口数为3570人,比日本和新加坡的平均5000人还少,显示岛内金融机构家数过多。
由于短期内银行数量剧增,而存放款市场有限,竞争者同质性过高,金融业务扩张幅度有限,造成岛内银行业竞争白热化。这种激烈竞争虽可提高经营效率,促进业务进步,改善服务态度,但也使存放款利差逐渐缩小,利润率降低,而逾放比上升。尤其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逾期放款问题一直是台湾银行业,特别是基层金融机构面临的最严峻问题。从1999年起,台湾当局努力降低银行业的逾期放款比率,至2002年底,台湾本地银行(含信托投资公司)实际累计转销呆账金额达9744亿元新台币,将逾放比降至8%左右,但台湾基层金融机构的逾放比仍在15%以上。
二是银行存放款利差缩小使获利下降。银行业竞争加剧的结果,是各银行都展开价格竞争,降低放款利率,扩大市场占有率,使存放款利差过度缩小。台湾2002年一般商业银行的存放款加权平均利差为3.15个百分点,2005年降至2.21个百分点,2006年降至1.92个百分点。平均存放款利差代表资金运用的报酬,但实际操作中还要扣除存款准备及放款必须支付的营业所得税及印花税,所以实际台湾的存放款利差还不到1.9个百分点,远低于银行业竞争也很激烈的美国,其平均存放款利差还有4个百分点。
在价格和非价格的竞争压力下,台湾银行业获得能力削弱,收益减少。以银行ROA(return on assets,资产报酬率)和ROE(return on equity净值报酬率)为例,2000年台湾本地银行的ROA及ROE分别为0.48%和6.19%,远低于美国花旗银行的1.97%和38.3%,以及香港汇丰银行的1.4%和29.6%。不但如此,2002年台湾当局要求岛内银行积极打消呆帐,导致整体本地银行的ROA及ROE出现负数,2006年分别为-0.03%及-0.43%。
三是银行信贷品质恶化。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银行不惜降低信贷条件拉高业绩,致使企业可以很容易从银行贷款,其中部分资金流向股市及房地产,让银行承担了相当大的信用风险,造成银行债权及信贷品质的恶化。基层金融机构(信用合作社和农渔会信用部)信贷品质恶化程度尤其严重。台湾在1960年代农渔业产值占GDP比重还较高,约30%,但目前不到2%,致使基层金融机构存放款业务萎缩,2000年以后农渔会的营业收入近于停滞,2006年全体农渔会信用部的逾期放款比率平均在10%左右。
四是信用卡债务恶化。台湾开放信用卡业务后,各发卡机构强力促销,使台湾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信用卡市场之一,在很短的时间内近于饱和。由于消费者信用过度扩张,部分银行对信用卡的发行及信贷过于松散,加之部分信用卡持有者缺乏正确理财消费观念,过度借贷消费,无力偿还信用卡债务,终于在2005年爆发岛内卡债风暴。
五是银行金融中介功能弱化。随着岛内资本市场及倾向市场的快速发展,企业筹资的方式日趋多元化。一些信誉较好的大型企业在寻求长期资金时,直接在资本市场发行长期公司债,或上市、上柜、办理现金增资,甚至在海外发行全球存托凭证及海外可转换公司债,绕过银行。在需要短期资金时,则发行短期票券,包括商业本票及银行承兑汇票,这些在市场上直接筹资的方式,资金成本低于间接金融的放款利率,因此造成台湾直接金融所占比率逐年提高,银行的传统中介角色不断弱化,致使大多数银行发生资金过剩的问题。此外,台湾产业外移与产业结构改变也对银行传统客户群造成负面影响。
台湾银行业的出路在于充分调动政府、业者和市场的力量,加强金融监管、强化竞争优势、发挥市场监督,才能有效提高银行业的竞争力。台湾银行业正在从多方面着手改革,解决各种问题。
一是推动银行改造。银行就内部组织及管理方式进行评估,调整银行组织架构,改以市场为导向,成立区域中心,信贷分区集中管理,简化作业流程,精简人事,提高经营绩效,改善服务品质,充分利用电脑设备,使信息电子化,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岛内银行包括中信银行、兆丰银行、第一银行、彰化银行及台新银行在外国顾问公司的协助下,纷纷进行企业改造,依照银行的职能及优先业务,将银行内部组织划分为企业金融、消费金融、信用卡、投资银行及财富管理等部门,以期提高银行经营效率。
二是扩大经营规模。银行合并可实现规模经济,节省成本,提高市场占有率,扩大经营规模。近几十年来,随着科技、通讯的进步,企业规模有大型化趋势,这要求金融机构服务的项目更多,面临的竞争与挑战也随之增加。通过合并互相取长补短是提高经营绩效的主要途径。例如2002年由交通银行与中国国际商业银行合并而成的兆丰银行,规模迅速扩大,据《银行家》杂志2008年统计,该银行已成为除台湾银行(排名第143)外唯一挤进世界前200大银行的台湾地区银行,全球资本规模排名第167名。
三是进行跨业经营。当前国际金融体制的发展,已经由专业分工向综合经营转变,美、欧、日等金融较为先进的国家均已采取金融业综合经营或跨业经营体制,向综合银行的领域发展。在金融控股公司的架构下,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创投公司、投顾公司、票券公司、期货公司及综合证券商等均可纳入。通过投资事业的多元化,各项业务的互动,增加竞争利基,扩大营运规模。台湾14家金融控股公司相继成立后,效果已初步显现,部分金控公司税后每股盈余明显增加。
四是加强风险管理。银行经营面临的主要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作业风险、利率风险、外汇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在风险日益多样化及复杂化的情况下,风险管理不仅直接关系到银行的获利,甚至可能金融机构经营的健全性。2004年公布的新巴塞尔资本适足率协定规定,自2008年起实施信用风险进阶内部评等法及作业风险进阶衡量法。新协定除要求最低资本适足率外,特别强调主管机关的审查程序及市场纪律。在衡量风险性资产以决定银行最低资本适足率时,不但计算信用风险及市场风险,而且要将作业风险加以计算。台湾银行业也面临建立和加强风险管理制度的任务。
五是实施公司治理。欧美发达国家的银行自1998年起开始实施公司治理,台湾地区的银行也逐渐开始重视并实施。内容主要包括:明确董事会及高阶主管的权责、建立独立董监事制度、制定公司治理最佳实务准则、强化信息披露制度、健全公司内部控制机制、建立股东会通讯投票制度。
六是私人银行业务。当前私人银行业务已经成为国际银行业中最赚钱、发展最快的业务之一。高资产客户是银行盈利的重要来源,私人银行客户带给银行的利润能够达到银行普通零售业务的10倍左右。台湾的千万富翁以每年约10%的速度增长,正在逼近20万人,其行业排名依次是退休人士、中小企业主、企业中高阶主管和专业经理人、农村地主等资产客户、医师律师和会计师。这五类高所得阶段是银行财富管理中心的利基所在,是台湾银行业极欲拓展的领域。
七是电子银行业务。近年来,银行的经营模式正逐渐被网络和电脑取代。银行业竞争越来越依赖速度和成本的竞争,赢家通常是拥有信息科技优势的银行。银行业者需要积极推动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利用高科技通讯设备及互联网对客户提供快速安全和低成本的服务。(本文作者朱磊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经济研究室主任 经济学博士)
本网独家稿件,如需转载请与我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