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迪拜危机看中国居民资产配置的不合理

2009-12-16 08:32     来源:新京报     编辑:胡珊珊
  年底投资者中间的两大话题,一个是迪拜的债务危机,另一个就是市场的风格转换。前者告诉我们一个事情,过度依赖房地产不是好事,资产泡沫来得快,消退得也快,而在A股市场上,中小盘股涨了大半年,现在看来,大盘股的启动可能也为时不远,风格转换也快逼近了。

  其实两者中间还是有一些共同的逻辑的,就是投资者对于经济还存有忧虑。比如在迪拜债务危机中,海外投资者担忧金融危机余波未了,而在国内,投资者担心中国没有完成去产能化,也没有加快产业转型等等。

  不过这中间提醒了投资者,不要看涨得凶的就一味买进,即使看不清后市,配置还是很重要。

  比如在国内股市很红火,但楼市比股市更红火的时候,个人投资者的主要渠道是股市和楼市,在今年看来,投资楼市的回报无疑是超过了股市的。

  北京的很多楼盘其价格都较年初的低点翻番,而且,投资地产还是杠杆交易,某君每平米1.4万的房子1.7万卖出,算下来回报同样超过100%。而在股市上,翻番或者翻两番的股票也不是没有,不过找到这种股票的难度要大得多。

  当然,在资产价格上涨的背后,我们还能找到更深刻的宏观经济逻辑。资产价格的泡沫似乎是没有办法抑制的,比如房价,钱太多,楼太少,加上新建项目开工不足等等,从更大的范围看,中国的经济实力和本币升值的趋势,以及随之而来的资本流动都是促使资产价格上涨的原因,这是长期来看难以避免的。

  但在年初,有这种觉悟的人恐怕不多,谁知道楼市会在小幅下跌之后价格快速超过2007年的高点呢?当然事后的逻辑大家都说得通,但在当时却是看不分明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资产配置的重要性。

  再看看股市,中小盘股的涨幅最近半年来一直很惊人,而大盘股则迟迟没有启动。从配置的角度看,投资者是不是也该在低估值的大盘股上适当地进一点?又比如在现在的格局下,QDII基金是不是有更大的投资机会?如果仔细分析,虽然不能得出谁的收益率会更好的确切结论,但大概给出一个资产配置的范围是不成问题的。(吴敏)

延伸阅读

订阅新闻】 

更多专家专栏

更多金融动态

更多金融词典

更多投资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