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本色
1975年,周小川毕业于北京化工学院,曾在北京自动化研究所从事技术研究工作。这一期间,发表了多篇有影响力的系统工程方面的论文。后来,其研究方向开始转到经济研究方面,最初是应用系统工程方法来分析和解决经济领域的最优化、预测等技术层面的问题。说来也很有意思,从其公开的学术成果清单来看,其写的第一批经济论文就和金融有关的,即《MF-GERT与货币流通网络分析》。不过其早期的研究,主要应用系统工程中的有关理论来分析国民经济。从其论文来看,有些是与楼继伟、李剑阁一起合作的。楼继伟、李剑阁当时是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的研究生。1985年,他以《国民经济模型与经济大系统的分解途径》一文作为在清华大学的博士论文。这一阶段,周小川的研究方法确是比较数量化的。当时,系统论很热,但应用系统论来分析经济问题的还较少。后来,系统工程的分析方法在学术界才被广泛应用起来。
后来的研究领域就越来越广泛,涉及到经济体制、宏观经济、金融、外贸、社保、财税、企业等多个层面,在研究过程中他特别注意借鉴学习国外的经验,发表了很多有关国际经验比较的文章。这是因为工作发生了变化,他必须面对改革的现实问题。在1979年~1985年间,发表了大量经济政策研究方面的论文,在学术界很有影响。当然,影响更大的则是后来的研究,特别是有关全局性改革问题的主张。
1986年~1987年,周小川任国务院体改方案领导小组成员,兼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副所长,这时开始就与吴敬琏先生一道研究课题。具有良好经济学素养的吴敬琏,对周小川的知识结构完善应是很有帮助的。但其原有的数理思维特别是系统论的思维自然影响到其后来参与的由吴敬琏先生主持的《中国经济改革的整体设计改革》的课题(358课题),后来,这一成果成书出版,使吴敬琏这一课题组得了一个“协调推进派”的别称。不久,他成为国家体改委委员,国家体改委在当时地位非常重要,而且课题研究的任务也是非常多。虽然后来其职位不断变化,一步步升高,但一直笔耕不停,保持学者本色。他的学术成绩得到了学术界的充分肯定,《走向开放型经济》一书获1994年度安子介国际贸易奖,论文《企业与银行关系的重建》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与政策建议》分获1994年、1997年度中国经济学界最高荣誉奖——孙冶方奖。近年来,他的研究面仍然很广,研究成果经常被引用。
他的学术观点总体来说是相信市场的。这可以从他早期有关体制改革的著作中看到,他后来在外经贸部、人民银行、建设银行以及证监会的工作中也都有所体现。早在外贸部当部长助理时就倾向于进行较为彻底的外贸体制改革。在央行担任副行长兼任外管局局长时,他总是在思考人民币自由兑换的问题;在担任建行行长时,就在思考商业银行如何接轨,建立激励约束的问题;而在任证监会主席的这两年多的时间里,不管是讲话还是行动,我们都可以看到他愿意向外学习,积极推进各项市场化改革措施的决心。
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越是市场化程度高的国家,中央银行在管理宏观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越高。今天,中国的中央银行已远非计划经济条件下的财政部的“出纳”。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中国金融市场化的发展,央行的角色甚为关键。在西方,中央银行的行长多由经济学家出身的人担任。而周小川,就是一位在经济学领域有着很高造诣的专家。
主政证监会
并非所有的经济学家都能担当好央行行长的角色,而周小川不仅仅是一个纯书斋型的学者,他是一位有着多年实务部门经验的政府官员。就是早期从事的学术研究,由于站在国家体改小组这样一个很高的平台上,他研究的都是国家急需解决的经济领域的各种改革问题,即这种研究本身就是对策性的,很务实的,需要建立在大量的调查研究基础上进行的。后来,成为体改所副所长,再后来成为体改委委员。1986年开始,担任外经贸部部长助理。1986年-1987年任国务院体改方案领导小组成员,兼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副所长;1986年~1989年任对外经济贸易部部长助理。1986年~1991年间还任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委员。
他是1991年起开始担任金融管理重任的。当年,任中国银行常务董事,1991年~1995年任中国银行副行长。曾是国家外汇专业银行的中国银行在中国四大专业银行里是很有特色的,一方面作为国家专业银行,当时实行的体制还有很强的计划经济成份,另一方面,作为外汇专业银行在海外有许多分支机构,这又需要银行实行一定程度的与国际接轨的制度和办法。此时,周小川的学术优势与外经贸部部长助理的经历,使其在中国银行的领导岗位上得心应手。他本人自然也在中国银行的实践中,学到了许多银行业的知识和经验。这些都使其成为外汇管理局局长的理想人选。
原来,中国外汇储备管理实际上就由中国银行来管理。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后,外汇储备体制进行了改革。而从1995年起周小川出任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第二年又被任命为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他在央行工作的这段时间,主管外管局工作。这期间,经历了两件大事。一是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下可兑换,从1996年12月1日起,中国成为IMF第八条款成员国,这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事情,标志着中国人民币自由兑换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也标志着中国市场化程度的加深;二是成功渡过了1997年~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中国在承诺人民币不贬值的情况下,成功抵御了金融危机对中国的不利影响。
1998年周小川接替王岐山,出任中国建设银行行长。与当年在中国银行当副行长不同,一方面,这一次他的位置是一把手,另一方面他要管理的建行在前任王岐山行长的管理下,很有起色,而且这时四大国有银行的商业银行化程度更高了,学习国际先进银行的管理经验显得越来越重要。据说,他曾努力推动人事管理方面的激励机制改革方案的出台。遗憾的是,任期较短,就调任证监会任主席了。
2000年初,中国金融机构人事大调整。周小川出任第四任中国证监会主席。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的发展,中国证监会主席已经成为公众的焦点。证监会主席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被媒体和市场所关注。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资本市场存在许多不规范的现象,这些现象不解决会影响资本市场的长期发展。周小川清楚地认识到中国资本市场的先天缺陷。建立一个规范的可持续发展的资本市场成为周小川的目标。于是他把保护投资者利益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作为重中之重,为此出台了一系列措施。2001年7月,美国《商业周刊》“亚洲之星”评选中,把周小川评为“决策者之星”。评选说明认为,在周小川履新以来,证监会出台的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改革措施——诸如变“审批制”为“核准制”、引进国际会计准则、出台“退市令”、对操纵股价的违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等——使得中国的证券市场在深化改革、加强监管和规范化建设方面前进了一大步,越来越像美国的“华尔街”而非赌城“拉斯维加斯”。可以说,周小川主政的这几年,中国证监会出台了一系列旨在保护投资者利益、规范市场的措施,而基本的主题是市场化方向。即政府少一些干预,多让市场参与者做主。
很有意思的是,就在2002年12月5日的论坛上,周小川在一篇题为《中国资本市场的组织结构》的讲演中系统地阐述了他一贯的市场化的观点,他说,“市场机制能够调节的,就让市场去调节,解除管制(deregulate)也就成为必然的趋势。证监会取消了32项行政审批事项,就是解除管制的重要体现。”后面又说“我们也在与时俱进,考虑逐步向负向清单转变,将会给市场机构和自律性组织更多的空间,让他们发展和创新,以此推动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如果市场在某些方面能比政府做得更好,我们就应交给市场去做。”这或许是他对主政证监会的思路的一次总结,也许是他离开证监会时的最后一次就资本市场问题发表公开讲话。
又回央行
周小川又回央行了,与上次不一样的是,这次他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不到五年时间,环境却大不相同。首先,央行作为货币政策的主管部门,在经济政策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靠积极的财政政策推动,但这种政策持续时间不能过长,形成依赖。于是就有可能更依靠货币政策。2002年货币政策的应用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有效地支持了经济增长;其次,央行货币政策操作本身的难度更大了。我国经济还处于转型期,一方面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采用的东西早已放弃,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手段却还没有学好,特别是货币传导机制有着独特的运行规律,既与传统的机制不同,不可能立竿见影,也与西方教科书中的不一样,按照预期的行走。再次,资本市场等对货币政策的影响越来越突出了。不必说资本市场影响货币政策的财富效应等机制,单说股票一级市场的申购就会对货币需求产生影响;最后,中国已经入世一年了,金融业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外资金融机构调整到位之后可能会发起新一轮攻势,而世界经济则不是当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而是世界经济的全面不景气。相应的,中国金融业面临新考验,而货币政策则将越来越多地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但是,周小川的本钱也更足了。因为他有了多届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的经历,以及国有商业银行和资本市场监管部门主要负责人的资历。此外,有理由相信周小川个人的特点也会帮助他成功把握好中国人民银行的航向。
不管任何职,周小川的经济学家的本色却始终一览无余。他的讲话,不是八股味十足的官样文章,也不是言之无物的口水话,更不是哗众取宠的花样文章,而是富有理性色彩和专业水准的讲课。
周小川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英语很好,许多学术论文是在国外会议上用英文宣读或发表在国外有关学术刊物上的。正因为如此,他能很好地学习国外的东西。而且,作为一个学者,在交流时,更能从专业的角度来进行,收获自然就多。
以前的同事和下属,几乎有一个共同的看法,就是周小川非常具有亲和力,温文尔雅,很有风度。听下属汇报时,他从不会不耐烦地打断,而是静静地让人把话说完。另外一个公认的工作作风是很愿意听取不同意见。
关于周小川的风格及其对货币政策的影响,香港媒体已有评论。香港媒体援引一位权威人士的话说,货币政策与行长的个人风格有密切关系。而周小川行长在业内被认为较具国际化观念,因此他在尊重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可能将更注重内地金融业与国际惯例的接轨。该媒体又同时指出,行长的更替不会引致内地货币和金融政策发生太大的变化,这些政策仍将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但在此基础上,一定要考虑到行长个人的特点,方能对未来内地货币金融政策的发展形成一个准确的基本判断。
可以期待的是,有着商业银行、中央银行和证监会多重经历,同时身为经济学家的周小川一定会把央行管理得井井有条,并灵活自如地驾驭中国的货币政策。中国经济将继续创造着奇迹。
附:个人简历
周小川,出生于1948年1月。1975年毕业于北京化工学院,1985年在清华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主修经济系统工程专业。
主要经历:
1979年~1985年,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政策分析及许多经济课题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986年~1987年任国务院体改方案领导小组成员,兼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副所长;1986年~1989年任对外经济贸易部部长助理;1986年~1991年间还任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委员;1991年起任中国银行常务董事;1991年~1995年任中国银行副行长;1995年起任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1996年起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1998年起任中国建设银行行长;2000年2月起任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2002年12月28日,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
社会兼职:
中国科技大学商学院名誉院长、兼职教授,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兼职教授。他还担任中国金融学会副会长、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副会长等多个学术团体的多种职务。
主要著作:
吴敬琏 周小川:《中国经济改革的整体设计》,中国展望出版社,1988年,北京;
周小川:《周小川集》,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哈尔滨;
周小川:《外贸体制改革的探讨》,中国展望出版社,1990年,北京;
周小川:《经济改革中的争议性问题》(编译),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0年,北京;
周小川 杨之刚:《中国财税体制的问题与出路》,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天津;
周小川 谢平 肖梦 杨之刚:《人民币走向可兑换》,经济管理出版社,1993年,北京;
周小川 马建春:《走向开放型经济》,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天津;
周小川 王林 肖梦 银温泉:《企业改革:模式选择与配套设计》,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年,北京;
吴敬琏 周小川 荣敬本:《建设市场经济的总体构想与方案设计》,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北京;
周小川 杨之刚:《迈向开放型经济的思维转变》,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
周小川:《重建与再生——化解银行不良资产的国际经验》,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年5月;
吴敬琏、周小川等著:《公司治理结构、债务重组和破产程序——重温1994年京伦会议》,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6月;
周小川:《转轨期间的经济分析与经济政策》,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6月。
此外,还有论文上百篇,其中有的是以英文在国外发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