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保互动:积极求解农村贷款难题

2010-04-29 14:19     来源:金融时报     编辑:程轶文

  “让银行信贷与保险配合,解决农村金融融资难的问题,这个做法非常好!”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杜晓山在得知《关于加强涉农信贷与涉农保险合作的意见》已于近日出台时,这样对记者说。

  据记者了解,这份被杜晓山所肯定的文件,是由银监会和保监会在近期联合发布的。它根据当前农村经济金融形势的新变化,吸取各地银保合作的成熟经验和做法,从多个方面对双方合作内容提出了指导性意见。这也是银监会和保监会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今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围绕改进“三农”金融服务和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出台的重要政策措施。

  “三农”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也是改变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重点。融资难是抑制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其根源在于现有农村金融体系缺乏风险分散和分担机制。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并把大力发展“三农”保险列入服务“三农”体系之中。《关于加强涉农信贷与涉农保险合作的意见》的出台,既充分发挥了保险的应有作用,又提高了农民的保险意识,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杜晓山认为,这份文件的亮点是它引入了涉农保险机制,分散了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信贷风险,从而将有效提高农村借款人贷款的可获得性,进一步改善农村金融中的贷款难问题。

  应该讲,目前农户一般生产性、生活性小额的短期贷款需求,基本上是能够得到满足的。所谓的农民和农户贷款难,主要是一些大额的资金需求和一些长期的贷款需求,难就难在缺乏一些基本的贷款条件。毕竟,历经多年发展,农民的贷款需求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是额度增大,已经从以往的几百元、几千元,发展到目前的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

  其次是产品需求增加,原来农民需要的只是简单的生产经营性贷款,现在增加了许多消费贷款需求,甚至部分地区已出现高端消费类贷款需求。因此,满足农民贷款需求任重道远。

  而从银行风险控制角度看,大额的、长期的信贷资金需求,是需要有抵押担保的。按照现行的法律法规,“三农”贷款有效抵押物明显不足,抵押的范围比较狭窄。另外,农村整个信用体系建设相对滞后,一方面存在农民、农户“贷款难”,另一个方面也存在银行“难贷款”。银行有资金,但是由于农村有效担保抵押问题和信用环境问题,想贷款也贷不出去。这就需要创新,需要发挥多方合力,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来满足农户的贷款需求。而保险作为管理风险的手段,具有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等功能,将其纳入农村融资体系,可以增强农村信贷双方的抗风险能力,提高资金利用率。同时,现有农村信贷机构网点分布较为广泛,为保险机构开拓农村市场也能提供不少便利。银保合作将切实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是一个多方受益的实质举措。

  当然,就目前而言,我国“三农”保险覆盖率还比较低,保障面还不够宽;商业性涉农保险业务发展还比较滞后,保险产品不多,针对性还不强;农民保险意识还有待提高;财政补贴政策有限,难以充分调动农民参保的热情。针对这些问题,此次《关于加强涉农信贷与涉农保险合作的意见》从六个方面对银保合作的领域和内容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性意见。比如,将涉农保险投保情况作为授信要素,要提升保险在涉农借款人中的渗透度,要通过相应的贷款优惠条件鼓励借款人对贷款抵押物进行投保,要通过保单质押拓展借款人抵质押物范围;同时,鼓励保险公司探索开展涉农贷款保证保险,以及鼓励建立采用多种组合方式的农村信用共同体。

  然而,杜晓山同时也表示,在“银保互动”充分发挥活跃农村金融作用的同时还应加强监管。对于业界比较担忧的,比如会不会出现金融机构强迫贷款者投保、保险公司会否强行售卖“高价保险”以及盲目扩大业务规模放松风险防范等问题,杜晓山认为,从文件内容看,银行与保险两大监管机构对此是做了充分考虑的。比如文件就规定,对购买保险的农户和农村小企业,银行将给予相应的贷款优惠条件。这样银行既控制了信贷风险,又满足农村经济主体不断增长的多样化金融服务需要。

  不过,从当前情况看,尽管农村金融领域中的“银保互动”尚处于起步阶段,很多行为还有待规范,但信贷与投保的有效衔接,显然是破解农村融资难的最为现实的选择。(韩雪萌)

延伸阅读

订阅新闻】 

更多专家专栏

更多金融动态

更多金融词典

更多投资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