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金融市场化 金融崛起双轮驱动

2010-01-11 08:53     来源:中国证券报     编辑:肖燕

  在“第十四届中国资本市场论坛”上,业内专家谋划中国金融崛起之路。本报记者 郭峰 摄

  经历了2009年“保八”艰苦战役,我国经济大国地位进一步确立。在1月9日召开的“第十四届(2010年度)中国资本市场论坛”上,与会专家普遍认为,我国要逐步建立与大国经济相适应的金融体系,人民币国际化和金融市场化将是牵引我国金融崛起的两大要素。

  人民币国际化目标可期

  “人民币的崛起是我国金融崛起和国家崛起的核心标志”,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陈雨露指出。

  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戴相龙表示,我国金融崛起的第一标志就是人民币国际化,此前的亚洲金融危机和本次国际金融危机都暴露出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弊端,这也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一个好时机。

  人民币可兑换是人民币自由化的基本前提。中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表示,人民币如不能自由兑换,就谈不上国际化,这也是人民币贸易结算面临的主要障碍之一。在实践中,人民币可自由兑换的时间安排和路径安排不能操之过急,要考虑我国人口大国和贸易大国的现实,避免出现人民币既作为国际储备货币、又一直处于贸易顺差这样的矛盾。

  关于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景,与会嘉宾普遍表示乐观。曹远征称,国务院批复的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方案中提出,到2020年建立与人民币相匹配的国际金融中心,就隐含着届时人民币可自由兑换的意味。

  清华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联席主任宋逢明认为,金融危机为人民币成为一种主要的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提供了机遇,人民币实现可自由兑换的进程已不再漫长。

  陈雨露也指出,按照国际经验,从经常项目可兑换到资本金融项目可兑换,日本用了16年,英国用了18年,德国用了20年,而我国的经常项目可兑换从1996年12月份算起,到2016年年底就可以实现资本金融项目可兑换。他提醒,人民币实现可兑换之后能不能站得住,还要看我国产业竞争力。如果到2020年左右,建成创新型国家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都可以实现,那么人民币实现完全可兑换就没有问题。

  金融市场化改革仍需提速

  “实现我国金融崛起,必须要有良好的金融生态,涉及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市场化程度等诸多问题,我国金融业固然需要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但也要更大程度的市场化。”中投公司副总经理汪建熙表示。

  他还指出,此次金融危机的一个后果,是加剧了我国金融业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的比例差。按照2009年A股IPO融资额和2009年前11月新增贷款额简单计算,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仅为2.2%,这种融资架构必然导致资金配置效率低下,需要提高直接融资的比例。

  金融市场化改革的重要目的之一是防范金融风险,也是中国金融崛起的重要保障。汪建熙认为,我国发展金融业一定要为国民经济总量增加、经济结构调整、经济运行效率提高服务,做好风险防范,做好制度设计,严格执行制度和纪律,对投资者进行教育,使整个金融市场的运行平稳,为金融崛起和强盛创造良好条件。

  曹远征也指出,要特别注意4万亿政府投资背后的银行信贷资金,防止出现金融系统性风险。而打造国际金融中心,利用资产市场的风险对冲作用,是一个可以考虑的选择。

  关于金融市场化改革的举措,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戴相龙表示,目前的重要工作就是通过调整金融结构来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其中首先要调整融资结构,扩大直接融资比例;其次要调整币种结构,提高外汇储备的使用效益;第三是调整信贷结构。中国人寿资产管理公司董事长缪建民也表示,我国需要与大国经济崛起相配的金融战略,一方面要提高金融市场的活力和渗透力,另一方面要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丁冰)

延伸阅读

订阅新闻】 

更多专家专栏

更多金融动态

更多金融词典

更多投资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