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当局选择此时加息,令国内投资者措手不及,央票发行利率和二级市场丝毫没有显示出这一预期。我们认为,在日本、美国和英国还在匆匆张罗二次宽松,全球沉浸在流动性盛宴的背景下,表面上看,中国这次加息是“逆潮流而动”,但实际上是根据自身经济状况作出的政策选择。这反映了后次贷危机阶段,全球各经济主体复苏进程不一致。
9月中旬以来,全球主要经济体的货币当局掀起了愈演愈烈的“汇率大战”。从高盛的一篇研究报告开始,投资者对美联储重启定量宽松预期信心十足,美联储的多位官员也在不同场合表达应当再度宽松的态度。最新数据显示,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增值2.313万亿美元,9月中旬至10月中旬增持265亿美元国债。美联储似乎已经在暗暗行动。
就在投资者万分期待11月3日美联储议息会议上宣布购买国债之时,日本央行提前送上“大礼”。10月5日,日本央行抢先一步宣布将利率降至0%-0.1%,助推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继续上涨,黄金也创下历史新高。
价格的反馈效应使得投资者更加确信全球流动性将迎来进一步放松。但事实可能并非如此。因为在美日以汇率为工具以邻为壑的同时,还有一些经济体却在做相反的事情。比如印度,9月以来美元对卢比已从47.08降至最低44.03,同时印度国内利率掉期交易大幅上升,投资者加息预期强烈;俄罗斯在经济止跌企稳后决定停止降息;欧洲央行执行理事会成员、首席经济学家斯塔克称将调整各项非常规刺激措施,逐步收回非常规流动性。当然还有中国,不仅在汇率方面升值,同时定向提高了准备金率,而且出人意料宣布加息。
这大相径庭的政策选择背后,反映的是全球经济复苏的不一致。这提示我们,判定全球经济,越来越需要结构性思维,而不能一概而论。
次贷风暴让几乎所有的经济体同时陷入危机,但各主体由于经济政治制度、财政外汇储备和文化差异,复苏进程快慢不一。这直接导致,有的经济体广义通胀水平快速上升,必须抓紧回收危机时释放的流动性以调控通胀预期;有的经济体却仍在饱受通缩困扰,不得不继续拼命释放流动性降低资金成本以提振经济增长。
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速仍在11.10%的高位,房地产价格和物价水平上升使得通胀预期强烈。此次加息正是为了调节通胀预期升温,以免影响正常的经济发展。同时,与去年三季度以来提高央票利率、今年以来提高准备金率、公开市场管理、信贷窗口指导和人民币升值等措施一起,共同构成中国“退出”的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