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8月27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伯南克宣称可能推出“非常规”货币政策以来,全球市场一周的走势表明,宽松货币政策预期对资产市场已难以带来持续影响。同时,加大货币政策宽松力度对经济有没有用、有多大副作用等问题都值得商榷。
伯南克声称可能要“非常规”刺激经济的当天,全球风险资产市场确实受到较大鼓舞,但是第二天即回吐了大部分涨幅,主要是因为不缺钱的市场对新增流动性已“麻木”。反而是中美制造业PMI利好数据对9月1日美股形成重大利好,三大股指涨幅接近3%。看来,投资者更注重实实在在的基本面利好,哪怕这降低了推出进一步货币刺激政策的可能性。
在看待美联储欲加大货币政策宽松力度以刺激经济的这一做法时,有三个问题需要追问:市场缺钱吗?对经济有用吗?会留下多大后遗症?
首先,现在无论是美国,还是全球,都不缺乏流动性。以美国为例,从银行资金来看,2009年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之前美国存款机构超额准备金基本为零,在这之后则增加到1.2万亿美元之巨。这说明,向市场注入的流动性有相当一部分都堆积在银行体系内,并没有用来投放信贷或购买证券;从证券市场资金看,2年期国债收益率不断创出历史新低,其他品种也接近历史最低,足见资金的富余程度。
其次,货币政策边际效应已非常弱。一般而言,“扩张靠财政,紧缩靠货币”,这是因为经济衰退时货币传导机制一般会不畅甚至断裂,出现类似“流动性陷阱”的现象。而现实恰恰如此,由于不良贷款比例上升导致银行放贷谨慎,从2008年底以来,美国各类贷款总量连续下降,目前还没有明显好转。这对主要依靠银行融资的中小企业来说无疑雪上加霜,而中小企业恰恰是美国创造就业的主力。如果说美联储实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还能为缓解市场流动性紧缩发挥作用,那么在现阶段,美联储想继续以加大货币政策宽松力度来刺激经济,已是“不可能之任务”。
再次,如果加大货币政策宽松力度,那么其负面效应将是主要的。尽管2009年初美联储直接购买各类证券时,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正面效应还占主导地位,那么现在继续扩大购买也许只会制造更多泡沫,后患无穷。
美国刺激,全球泛滥,美联储加大货币政策宽松力度的负面效果会更直接地体现在眼下复苏较为强劲的新兴市场国家中,也可能对我国带来较大负面影响。要知道,一半以上的美元在美国之外流通,大量流动性在全球寻找出路。这从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就可看出些端倪。尽管我国经济还未回到前期高点,但目前单月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已超过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高点,同比增长率已达到危机前水平。
如果美联储加大货币政策宽松力度,那么可能助涨已高企的大宗商品价格。对目前总需求低迷、核心通胀较低的美国来说尚不是问题,而对已出现通胀压力的我国和通胀已较为严重的印度、韩国来说,则无异于火上浇油。从更长期来说,鉴于增长动力的缺乏,史无前例的货币刺激加大了美国出现滞胀的风险。
对我国来说,在上一轮货币刺激计划中,信贷宽松已产生了类似银行不良资产等的不良后果。因此,即使将来需要应对经济下行的局面,也应以积极的财政政策为主,而配以稳定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