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中国金融业如何与“狼”共舞

2009-06-29 16:00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编辑:肖燕
  在世界多极化的时代背景下,一个和平崛起的中国必然迎来一个与其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金融业的大融合、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

  当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金融业面临的现状:美国次贷危机,世界能源、粮食价格上涨,给中国金融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2007年,中国银行服务业遵照“WTO”协议中的承诺对世界全面开放,中国现有247家国外银行分支机构和202个保险办事处、分公司。全球82家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119家。在金融市场全面开放,步入国际化轨道的今天,弱小的民族金融及保险业是否能与“狼”共舞,化“险”为夷,趁机做强做大,是摆在我国政府和民族金融企业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

  各国银行竞争就是银行家之间的竞争

  在信息社会要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靠的是掌握更多的真实信息,站在更高的智慧层次上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各国都在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都想在未来占领“制高点”,这是世界范围的“和平”竞赛。在这一“和平”竞赛的进程中,有一个不易为人们所察觉和理解的事实,就是由人的影响力扩大所导致的全球问题从而产生的世界意识。因此,面对具有世界性的金融问题,我们必须树立整体观念,从全球角度考虑这一问题。我们必须以大视野、大胸怀、大智慧,面对世界政治、经济发展趋势,制定中国金融业的发展战略决策,要用前瞻性的眼光占领“制高点”,从而赢得这场世界商品市场无硝烟的战争之智能战的胜利,而胜利的关键在于人才。各国银行之间的竞争,实际上就是银行家之间的竞争,因此,培养和聚集大批优秀的、国际化的银行家是中国商业银行应对国际竞争的关键所在。

  在国内市场上,要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现代金融业服务体系,建立一个引领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投、融资科学体系,搭建为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服务的金融平台。以优质高效的服务赢得天下民众的信赖,以诚信赢得市场份额。

  人才是制约金融事业发展壮大主要瓶颈

  从理论上讲,19世纪中期的马克思在火车头时代提出了“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概念,创造了以体力劳动为主,创造价值的经济学说即体力劳动价值论。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跨入到载人航天时代的今天,体力劳动创造的价值已显得微不足道,以智力劳动为主,创造价值的科技劳动价值论声名鹊起。我们对马克思的经济学说进行归一性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商品的属性是利他性,本质是服务能力,它天生就有服务他人的魔力,而企业是为社会服务的生产和经营单位,企业家一定要做到战略决策正确,战术决策有效,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目前,中国金融业人才匮乏。要做大、做强我国的民族银行、保险、证券业并能迅速应对入世后的国际金融市场变化的新格局,需要在人才培养,人才服务,国际金融投资以及金融市场监管,法律法规等五个方面进行突破,而首当其冲的是人才。必须首先加快培养金融人才防止人才断档,特别是掌握和熟悉国际金融业务操作规程的一线高技能窗口人才。国内金融业目前处于快速发展并与国际接轨状态,而缺乏人才是制约金融事业发展壮大的主要瓶颈。全国现有580万保险职工队伍中,有280万是下岗职工,接受正规金融及保险专业训练的员工不到40%。正式员工中既懂业务,又懂管理的人才约占20%,有精算职称的高级管理人员全国不足200人,仅占从业人员的十万分之八。全国中外银行和非银行保险及金融从业人员将近2000万人,大专以上专业技术人员不到40%,接受专业训练的从业人员不到50%。

  在未来15年中,中国金融、保险、国际结算、外汇交易、国际贸易、证券、期货、信托投资、风险管理、个人理财等行业要求全部从业人员要达到大学本科以上水平,还必须接受过本行业的高等职业技能教育或培训,持从业资格证书上岗,金融业首次有了准入制度。据北京金融街管委会预测,金融街未来10年的银行、证券及保险行业约有15万从业人员的培养、培训、轮训需求。(王志伟)

延伸阅读

订阅新闻】 

更多专家专栏

更多金融动态

更多金融词典

更多投资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