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增长为银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清晰的支持重点
今年3月份起,国家陆续启动实施轻工、汽车、钢铁、纺织、装备制造、船舶、石化、有色、电子信息及物流等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战略。十大产业都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也是银行业实现安全、平稳发展的基础和支撑,因中央和地方确定的投资项目,绝大多数是基础设施、基本建设和民生工程项目,如铁路、公路、民航、港口、城市交通、水利、风电等等。这些项目风险相对较小、收益相对稳定,正是商业银行抢夺的项目。
巨大的信贷需求
2008年第四季度到2010年底,中央计划投资1.18亿元,加上地方和社会投资总规模约4万亿元。为加快重点领域的建设,国家确定的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都在以抢先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姿态,掀起了新一轮投资热潮。由此而来的固定资产投资贷款和流动资金贷款需求迅速增加,这会使2008年度新增贷款有史以来首次突破4万亿元的纪录,在2009年、2010年继续延续、乃至再创新高的可能变得越来越大。
宽松的信贷政策
去年,在国家出台4万亿元财政刺激方案后,作为重要补充,又出台了“金融30条”刺激方案。随后,央行相继出台了《开展小企业贷款指导意见》、《关于银行建立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的指导意见》、《并购贷款管理办法》,强调通过中小企业贷款、并购贷款的投放,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2008年底,由于金融海啸引发的国内经济形势急转直下,央行提出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人民银行开始放开信贷规模管理。在银行以外的融资方面,世界性的危机影响,可利用的外资明显下降;证券市场融资渠道的闸门依然没有打开。这些都增大了社会对银行信贷的依赖。与此同时,中央和地方围绕各行各业“保增长、扩内需”的实际,都推出了很多项目,并在土地、审批、税收等方面采取了优惠政策,这些都为银行业的信贷投放创造了绝佳的条件。据央行发布的我国2月份银行信贷统计数据显示,当月人民币贷款新增1.07万亿元,前两个月累计新增2.69万亿元。继1月份新增贷款1.62万亿元,创下新增贷款历史单月最高增幅之后,连续两个月单月超过1万亿元大关。
保增长也使银行业面临巨大挑战
面临信贷新政的大考2009年3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是对金融机构信贷总量和投向实施引导、调控和监督,重点强调信贷投向要不断优化,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中首先实现保证资金的优化配置。为此,银监会现在正在开展全国范围的2008年10月以来新发放贷款专项检查。新发放贷款投向是否合理、流程是否合规、条件是否符合、手续是否完备,对那些抢先发放贷款的银行将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结构调整的压力加大
信贷结构调整一直是各家银行追求的主题。经济刺激方案实施以来,贷款的快速增长,是各个商业银行打破常规、开辟绿色通道、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出手快、下手狠,在较短时间内通过项目的评估、审批,并及时发放的结果。这对中央投资起到了最大限度的拉动效应,但这也无疑对自身信贷结构的调整带来了新的压力。诸如,原本计划退出的行业、企业、项目,不但没有退出,反而增加了投放;新投放贷款后,使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过高或更高;中长期贷款与短期贷款的比例失衡或更加不合理;大企业贷款与中小企业贷款的比例失衡或更加不合理等等。
信贷风险的不确定性加大
2009年2月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继续保持“双降”。不良贷款余额为15334亿元,比年初减少175亿元;不良贷款率为4.5%,比年初下降0.42个百分点。银行业信贷风险的不确定性在加大,至少以下方面值得我们予以关注:一是尽管国家实施了经济刺激方案,但如果企业业绩无法回暖,银行资产质量不可避免存有下滑之忧;二是近期银行信贷资金大都投向基础设施、基本建设等中长期项目,风险在短期内难于体现,时间越长不确定性越大;三是有些贷款属于银行“主动”发放,企业自身需求不旺,甚至用途不确定,处于审慎使用的考虑,导致部分资金闲置;四是贷款大量急速投放不能持续,新增贷款对不良贷款的“稀释”作用减小,不良贷款率会趋于真实,恐上升的趋势会出现。
总之,大力加强信贷投放,是政策和市场的要求,也是银行业发展的需要。但从趋势看,预计会先快后慢、先高后低。预期下半年我国经济会逐步走向复苏,政府启动内需的压力将会减小,随着重点项目资金逐步到位,信贷需求也会递减。如果说,在危机袭来时,政府和银行对危机的认识与应对空前一致。那么,在我们战胜危机后,政府和银行在“扩内需、调结构、保增长”的经验总结中,同样会达成共识。(陆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