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券报:警惕金融贸易保护主义回潮
2009-04-03 10:41 来源:中国证券报 编辑:肖燕
美国、德国、英国、法国……越来越多的国家政治领导人开始再次放言要打击避税天堂和离岸金融中心。有媒体报道称,美国总统奥巴马可能推行《禁止利用税收天堂避税法案》。而法国财政部长克里斯廷·拉加德和德国财政部长佩尔·施泰因布吕克则呼吁,应“封杀”与避税天堂国家在金融领域签订的双边协议,并要求金融机构通报与这些国家的任何往来。
在经济衰退期间,指责和惩罚别人总能在政治上变得流行和具有吸引力,在经济上也能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至少从短期而言。例如,有分析认为,如果奥巴马通过规避避税天堂的法案,那么该法案的推行每年能为美国政府带来最多达500亿美元的额外税收。
然而,在全球流动性收紧的今天,打击避税天堂和离岸金融中心这种全球金融体系中事实上的“润滑部门”,或将导致全球流动性更为紧张。统计显示,在全球避税天堂里至今还沉睡着10万亿美元的金融资产,相当于法国GDP的5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表示,50%的国际贸易活动通过避税地进行中转,后者对这些贸易完全开放。同时,国际避税地拥有4000家银行,占全球总数2/3的对冲基金公司以及200万家“基地公司”(纳税人为躲避纳税而在低税或无税国家和地区设立的公司)。这些避税国吸纳国际资金的胃口惊人,开曼群岛和百慕大群岛已成为交易量最大的国际金融地点。可以说,完全开放、交易成本低的避税天堂的“润滑剂”效应,正是推动过去若干年来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大幅走高的重要力量。
现在越来越多的针对避税天堂或离岸金融中心的“敌对行动”,正让前景变得扑朔迷离。虽然避税天堂助长了诸如为富人逃避纳税、不问来源配合洗钱等“罪恶”,但在我们看来,各国政府的打击,更是金融领域典型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会极大地打击全球资本的流动,而并非仅仅查税那么简单。
自2009年1月28日,美国众议院通过“购买美国货”以来,保护主义就在各个领域全面开花。在国际贸易领域,作为对美国保护政策的回应,加拿大的一些政治家已经呼吁购买本国产品。墨西哥则威胁要禁止从美国进口部分肉类制品。俄罗斯提高汽车进口关税,印尼要求衣物、鞋类和电器产品的进口须取得特殊许可,印度也在本国钢铁行业的要求下,打算上调进口钢材的关税。埃及对糖类征收关税……这种贸易保护的势头发展得如此迅猛,以至于WTO官员们抱怨,他们现在要靠媒体报道才能及时了解形势变化,因为各国政府在向WTO通报情况方面通常行动迟缓。在金融市场,金融重商主义也愈演愈烈,各国政府试图用种种办法,让接受了政府援助的金融机构“向内转”,从而使得国际资本流动大幅趋缓。《华尔街日报》的资料称,今年流向新兴市场的私人资本投资,预计比2007年锐减82%……
193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恶名昭著的《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案》,该法案将2万多种进口产品的关税大幅提高,由此引发各国跟风效应。到1932年,世界贸易比1929年下降了25%,世界工业生产降幅达30%。每个国家都试图将自己与外部危机隔绝开来,结果反而加剧了危机在全球范围内的蔓延。80年后,我们再次审视这一历史,或许会为当时各国政府的短视和愚昧感到不可理喻。但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在自由贸易极大普及和深入人心的今天,保护主义的思潮仍可以轻松地掀起如此大的波澜。对于中国而言,面对这波“去全球化”浪潮,我们必须保持足够的警惕和谨慎。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