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时报:改革和完善国际金融体系势在必行

2009-03-26 15:48     来源:金融时报     编辑:肖燕
  创造性地改革和完善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必须推动国际储备货币向着币值稳定、供应有序、总量可调的方向完善,从根本上维护全球经济金融稳定。

    以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构成的二十国集团(G20)第二次峰会4月2日将在伦敦举行。随着会议日期的临近,重建全球金融体系和改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国际金融机构的呼声再起。

    事实上,就在去年11月于华盛顿举行的G20第一次峰会上,面对当前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市场异常严峻的挑战,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发表宣言承诺,加强合作,努力恢复全球增长,实现世界金融体系的必要改革,防止类似危机再次发生。此间舆论普遍认为,华盛顿峰会为改革国际金融体系拉开了序幕。时隔数月后,伦敦峰会将就如何改革当前金融体系问题可能形成进一步共识引发各界期待。

    “改革当前金融体系以使之适应当前国际经济形势的要求,是华盛顿峰会所取得的共识,也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诉求。但在如何进行改革,尤其是具体到如何加强金融监管、国际金融机构的决策机制改革,以及国际货币体系的本位制改革等问题上,一些国家间还存在较大分歧。”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何德旭对本报记者说,当前,全球金融危机仍在肆虐,并由金融市场逐渐向实体经济蔓延,此次危机暴露出国际金融体系的一些问题,需进行必要改革,包括强化在国际金融体系中占主导地位国家的国际责任,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作用,逐步改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国际金融组织、加强国际金融监管、鼓励区域金融合作,提高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他认为,“此次伦敦峰会如何能在敦促二十国工作组在一些实质性问题上进一步探讨并取得突破,包括建立新的工作机制,是应对金融危机的需要,也是各国目前共同的期盼。”

    “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以来,以美元为首的国际货币体系得到了发展,但IMF和世界银行的作用始终受到制约,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充分说明了国际金融机构在危机中的乏力。因此,构建新的国际金融体系,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至关重要。”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章玉贵认为,当前,亟需改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份额和投票权基于经济规模的分配原则,重新审核基金份额、扩大基础投票权。在设计份额和投票权及其分配的过程中,既应该反映已有经济规模的总量指标,还应该前瞻性地考虑能够反映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的指标,从而保证制度设计的前瞻性和动态的公正性,体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潜力及相应的话语权。废止少数发达国家事实上的否定权,并加大对国际金融市场特别是短期资本流动和金融创新风险的监督和预警,以维护国际金融稳定。

    “创造性地改革和完善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必须推动国际储备货币向着币值稳定、供应有序、总量可调的方向完善,从根本上维护全球经济金融稳定。”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对本报记者指出,美国金融危机之后,由于汇率激烈波动所带来的负增强机制明显,从而暴露出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以主权信用货币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的内在缺陷,因此世界各国希望有一种有效的国际储备货币来保持全球金融稳定、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就建立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的国际储备货币的可能性,他认为,创造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从而避免主权信用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缺陷,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理想目标。但创造新的国际储备货币将需要很长时间。短期内,国际社会至少应当承认并正视现行体制所造成的风险,面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困境,应更多地考虑如何面对既有的现实,并在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基础上寻求现实目标之路。这样,理想才能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

    采访中,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认为,改革国际金融体系势在必行,也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诉求。但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不会一蹴而就。一方面,现有的世界金融体系实际上也推动了各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或者说,各个发展中国家都是现行金融体制的受益者。要完全脱离现有的金融秩序,建立一个新的体系十分困难。但是,对现行的国际金融格局进行部分修正完全可以。另一方面,政治、经济、金融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其他国家在全球管理方面要有更大参与,他们也就要承担更大的职责。显然,从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等综合实力看,还是有困难的。赵锡军主张,构建新的国际金融秩序,必须提升新兴经济体及发展中国家的知情权、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必须得到充分体现。只有坚持全面性、均衡性、渐进性、实效性的原则,才能营造出有利于全球经济健康发展的制度环境。(记者 宋焱)

延伸阅读

订阅新闻】 

更多专家专栏

更多金融动态

更多金融词典

更多投资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