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三角经济圈”或是中国经济成长的第四极

2009-03-13 13:41     来源:西安晚报     编辑:肖燕
    3月9日下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参加陕西代表团审议时,谈话间提到“西部就讲三个地方,重庆、西安和成都,有人提出三个城市构成城市圈,形成一个脊梁”。就在次日,具体阐释了这句话内容的新名词“西三角经济圈”见诸各大报端。陕西、重庆和四川三方高层领导也继而开始了关于这一思路的接触——西北牵手西南,“三角战略”开始正式酝酿。(3月12日《西安晚报》)

    从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常务副市长黄奇帆提出的“西三角经济圈”,以及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政协副秘书长、省工商联主席、省总商会会长冯钧平提出的“关于建立‘陕川渝西部(核心)经济圈’加速西部经济发展的建议”中,我们看出,“三城记”的构想,已形成了共识。

    可以说,“三城记”的构想,显然不仅仅是为了打造中国第四增长极。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打造“三城记”的目的,从区域范围看,是实现区域经济优势互补、抱团发展的应有姿态和作为;以历史眼光看,“三城记”不仅是对“增长极”发展模式的继承和发扬,更是站在“西部大开发十周年”时间节点上相互鼓舞与内生的“再出发”——“三城记”一旦成功打造,对西部经济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起到的拉动和辐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在应对金融危机的当下,“三城记”背后蕴涵的笃定、饱满而坚毅的共度时艰的信心,本身就是一道绚丽的风景。

    但我们应该认识到,“三城记”的构想,对三地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大而言之,“三城记”从理想到现实的落地,对三方而言,是难得的机遇;而如何让这样的理想完美无憾、持续发展、互利互惠地落地,是不小的挑战。“三城记”如何从共识的构想,走向步履协调的抱团发展良性轨道,需要相关部门做好前期的调研论证、角色分工和政策给予,需要三地充分做好理解沟通、建立互信和取长补短,需要三地文化和思想交流相互认同与和谐共进……这些,是三方实现市场开放、政策对接、信心共享的前提。

    在谈到西安在“三城记”中的作用时,冯钧平和陕西省发改委主任祝作利,均认为“陕西和西安的作用将无可取代”。从区位、资源状况和产业特点等角度分析,两人的判断可谓精准。“三城记”的构想一旦“梦想照进现实”,陕西和西安的这些优势,将被彰显。陕西和西安将担当起“三城记”中预期扮演的角色,为三地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民生改善等,作出自己的贡献。

    但从理论上讲,陕西和西安的这些优势,也许会和川渝两地相关的优势资源,出现重叠和类似的可能。一旦出现资源优势的重叠和类似,从资源互补的角度看,出现碰撞的情况,也就在所难免——对“三城记”的理想落地而言,这些碰撞和矛盾,也是需要面对的挑战之一。

    在“三城记”的建立和运行过程中,如何智慧、巧妙地化解这些碰撞,一方面需要相关方面在政策给予、举措均衡上做好前期的统筹协调;另一方面,对三方而言,也是挑战和考验。因为,如何实现“产业互补,错位发展”,实现区域经济的共同进步,才是构建“三城记”的应有之义。

    而且,在打造“三城记”、“第四增长极”的过程中,对其他“增长极”发展模式和经验的借鉴,要有所取舍。原因很简单,三地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状况、经济结构组成、交通运输、人文环境等方面,均和其他“增长极”不同。而这些不同,决定了打造“三城记”很可能缺少可供参考的直接经验。这使探索与磨合需要在“摸着石头过河”中进行。这种情况下,自我准确定位和彼此透彻认知,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在这一点上,祝作利给出的一个分析,给三地探索与磨合的思考,提供了可供参照的思路。在谈到“三城记”的构建,将会如何为三地老百姓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时,他举了四川农民工很可能直接到陕北能源基地务工、在家门口就能“淘到金子”的例子。能够首先想到四川农民工的利益、而不仅从本地利益出发,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相信三地会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有什么理由不对“三城记”的打造怀有憧憬和希望? 
延伸阅读

订阅新闻】 

更多专家专栏

更多金融动态

更多金融词典

更多投资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