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高原上的水平地带分异——两条轴线看差异

时间:2009-03-19 15:04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江孜县油菜田

   在中国东部湿润季风区内,受纬度条件的制约,从南到北温度条件差异明显,形成了由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至寒温带等不同的温度带,反映在自然景观上则表现为由赤道雨林至寒温带暗针叶林的变化。在中国温带范围内由于水分状况的差异,从东到西由湿润至干旱,表现为自森林、草原而至荒漠的更迭。那么,在高原上除了上述垂直自然带的不同外,水平方向上的分异又如何呢?

  在地域广袤的高原范围内,太阳辐射因素的影响是南北不同的,主要表现为温度(年平均气温、最暖月平均气温等)从南到北递减,而垂直自然带界线也沿同一方向降低。以位于高原东部的邦达(北纬30°)和木里(北纬38°)为例,两地高程相近(海拔约4100米),邦达年平均气温2.7℃,≥0℃天数为214天,而木里分别为-57℃和107天。对比青藏高原南北缘山地森林上限和雪线的海拔高程,南缘中喜马拉雅南翼山地的界线比高原北侧祁连山中段北翼分别高出600~1000米左右。但是高原上温度要素的空间分布却在更大程度上反映出地势结构和海拔高程的影响,即位于高原西北部海拔高的羌塘北部和昆仑山是寒冷中心而其周围则趋于温暖,所以高原上的自然景观并不是简单的表现为一般的纬向地带变化,而与地势结构及大气环流的影响有密切联系。

 

芒康县纳西族民族乡农居

   为了说明这种区域分异,我们选择两条自然地理剖面来分析高原的南北差异和东西变化。一条剖面是沿东经95°从南到北穿越高原。从炎热潮湿的阿萨姆平原向北攀登东喜马拉雅山脉,南翼山地降水丰沛,植被垂直带以热带常绿雨林和半常绿雨林为基带。往北经念青唐古拉山东段至怒江上游谷地,这里海拔升高、气候温和,降水稍减,山地森林植被以针叶林为主,由连片成带变为斑块状分布,植物种类自南而北逐渐贫乏,优势成分也有不同。至唐古拉山脉两侧,地势更高、气候寒冷,森林消失而代之以高寒灌丛草甸。往北到青海,为长江河源的青南高原,降水更少,以高寒草原为主,越过昆仑山则是柴达木盆地,这里降水极少,为荒漠植被,而从阿尔金山,祁连山往北则与温带荒漠区相连。这一剖面的大致趋势是由湿润至干旱,从森林——灌丛草甸——草原,乃至荒漠。

  从东到西的变化可由沿北纬32°的自然地理剖面为代表。东部横断山区以山地针叶林为主,向西过渡为怒江河源的丘状高原,为高寒灌丛草甸占优势,随后为幅员广阔的羌塘高原,属半干旱气候,广布着高寒草原植被,再往西越过昂龙岗日则为山地荒漠和荒漠草原为主的藏西阿里地区,与高原西缘克什米尔的山地亚热带森林草原及灌丛草原毗连。这一剖面也反映出自湿润至干旱的区域变化。

 

荒漠草场

  因此,从整体上看,高原的地势格局与大气环流特点决定了高原内部温度、水分条件地域组合的不同,有着明显的水平变化,呈现出从东南暖热湿润向西北寒冷干旱递变的趋势。在自然景色上表现为由森林、草甸、草原、荒漠的带状更迭。和中国大陆自东南到西北从森林——草原——荒漠的经向地带件变化规律十分相似。

编辑:陈叶群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