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黑兰不相信眼泪。新华/路透
2007年的伊朗,有惊无险。
从年初开始,美伊双方就紧张对峙:美国航母战斗群频繁进出波斯湾,伊朗也进行多次大规模军事演习;从华盛顿不断发出真伪难辨的攻打伊朗的信号,伊朗领导人激进和充满挑衅的言论也不绝于耳;美方至今不放弃对伊朗动武的选择,伊朗在停止浓缩铀加工问题上也不作丝毫妥协。尽管如此,战争毕竟没有发生。
美伊双方斗而不破
在伊朗核问题上,美国有三种选择:谈判、制裁和动武。以副总统切尼为代表的新保守派,始终在推动布什总统对伊朗动武,一劳永逸地解决伊朗的核隐患。以国务卿赖斯和国防部长盖茨为代表的另一派,则主张单凭制裁解决伊朗问题。回顾2007年,布什的首选还是制裁,炫耀武力或放风动武是为了威慑。美国希望制裁能让伊朗伤筋动骨,不战而屈人之兵。
与此同时,伊朗尽管做好了战争准备,但基本判断是美国不敢打,也不会打。所以,伊朗的重点也是在制裁问题上与美国周旋、拖延,直至它的浓缩铀生产达到工业化水平。伊朗的外交策略是利用欧盟、俄罗斯和中国对其市场和能源的需求和依赖,竭力分化美国与这些大国的立场,破解美国的制裁战术。
2008仍是博弈之年
然而,美国情报局的一份报告,却意外打乱了布什政府应对伊朗核问题的部署。12月3日,由美国16家情报机构组成的美国国家情报局发表一份评估报告称,伊朗自2003年就停止了核武器的研制,且至今未恢复。报告一出,犹如一颗重磅炸弹投向白宫。报告一来剥夺了华盛顿对伊朗动武的借口;二来客观上洗清了伊朗核计划的疑点,伊朗可以理直气壮地拒绝停止浓缩铀生产;三来关于伊朗核问题的六国磋商机制更难保持一致,对伊朗的第三轮制裁面临重重障碍;四来在美国国内,报告又一次为民主党提供了攻击布什政府的口实。这份意料之外的报告,将对2008年伊朗核问题的走向造成重大影响。
报告发表前,多数分析家认为,2008年是美国大选年,也是美伊可能发生军事冲突的关键年。受美国军工集团、石油财团和犹太人集团的挑动,布什在2009年离开白宫前对伊朗实施空中打击的风险日益增加。而布什后来对报告的放行,一方面是迫于民主党的压力,另一方面也说明他已经放弃了动武的选择。但值得注意的是,战争的引信已被拔掉,并不等于美国就此会对伊朗放下大棒。因为在伊核问题上美国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伊朗政权的更迭——美国不能容忍一个反美、反以色列的政权,统治这块储藏着丰富石油资源的战略要地。
观察家们估计,2008年仍将是美伊围绕制裁问题进行博弈的一年。
中国难以独善其身
美国情报机构关于伊核问题的报告发表后,布什立即与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通电话,表明美国看重中国对伊核问题的影响。看来,中国在伊核问题上很难独善其身了。其实美国对中国与伊朗的关系,始终是有戒心和疑虑的。2003年伊核问题浮出水面,中美都主张维护国际防扩散体系和伊朗弃核,但在涉及对伊朗制裁和动武等问题上,中美的意见又常常相左。
伊朗的战略地位和能源对中国都十分重要。但是伊朗对于中国的意义,又远亚于伊朗对于俄罗斯和欧盟的意义。在伊核问题上,美国是当事国,欧盟是居间调停的一方,俄罗斯是深深卷入的一方,而中国则是相对超脱的一方。
因此,中国既不可能像在朝核问题上那样充当东道主的角色,也不可能像俄罗斯那样去扛旗和挑头。中国不唱主角,但又拥有关键的一票。在伊核问题上,中国最关切的是:一、伊朗不拥有核武;二、中国在伊朗的利益不受损;三、世界和平不因伊核问题而遭破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