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成年人的“宠物”?
“在一些幼教界人士看来,‘集体婚礼’、‘车模’等不过是又一次的成人娱乐。这类事情在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思维中早已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因为我们的文化中儿童往往只是成人的‘小把戏’,没有自己的尊严、没有自己的权利。”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教授冯晓霞说。
在中国很多家庭里,孩子一方面备受父母、祖父母的疼爱、娇宠,但另一方面又被这些大人当成“宠物”对待。经常出现的一幕是,家里来客人了,大人就会鼓动孩子表演节目,孩子如果不愿意,就会遭到斥责。其实,让孩子当众表演无非是为了满足大人的虚荣心。
家庭如此,不少幼儿园也如此,社会更是如此。
冯晓霞回忆说,在北师大举办的一次幼教国际会议上,组织者请了常参加“春晚”演出的幼儿“艺术团”给来自世界各国的200多名幼教专家表演。她注意到,国外幼教专家在看这些精心打造的“儿童节目”时,表情极为严肃,脸上笑容全无。一位和她相熟的专家私下说,看着有些孩子在台上呲牙咧嘴做出“笑容”时,心里真的非常难过。“他们难过什么?难过的是孩子不像孩子,孩子早早就被成人化了,或者说成了取悦成人的玩物了!”说到这儿,冯晓霞的语调一下子提高了。
反倒是北师大幼儿园一个类似课堂剧的表演引起大家的兴趣。没有华丽的演出服,没有特别的化妆,没有太多的技能和技巧,孩子们自然的表演就像在幼儿园里做游戏。特别是当有的孩子忘了词而老师匆忙跑上台提醒时,专家们禁不住开怀大笑。因为在他们看来,“这才是孩子!”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副会长王化敏认为,幼儿园“集体婚礼”是当今幼儿教育小学化、成人化的一个典型案例,社会上还有各种有声有色的幼儿“成人化活动”在开展。
就在前几天,王化敏偶然看了央视的一档选秀节目,那些可爱的孩子,或浓妆艳抹、或扭捏作态、或学着大人的口吻说着能把成人逗乐的俏皮话……因为学大人学得像就能成为明星,获得大奖,“台上台下,孩子调笑大人、大人调笑孩子,一片扭捏作态”。
王化敏看后非常气愤,“某些电视节目为了提高收视率,让孩子‘努力’放弃原本的童真。秀兰·邓波儿为什么能让亿万观众喜爱,正是因为导演开发了儿童天真可爱的天性。”
她担心的是,“那些取悦大人、违反孩子天性的活动,还得到如此的宣传和褒奖,对广大家长的影响极大,能造成家长和社会对幼儿发展规律的‘集体无意识’,这不是幼儿园老师、专业人员的说教能匹敌的。如果这种节目上春晚,会让全世界都笑话中国人的。”
春节临近,各个电视台都在筹备包括春晚在内的各种娱乐节目,这些晚会上,都少不了孩子的表演。可就是为了几分钟的演出,孩子们要一遍又一遍的排练,深夜仍然在后台疲惫地等候着……他们中有多少人喜欢这样的日子?他们又能向谁说“不”?
更有甚者,连“六一”儿童节也成了儿童为成人献歌献舞的日子!有多少幼儿园此时会组织教师和家长给孩子们演节目,让他们轻松愉快地欢度原本就属于他们的节日!
[ 责任编辑:王怡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