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过年#编者按:对于每一个炎黄子孙而言,绵延几千年的春节之所以成为所有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一个,是因为它与“回家”这个温暖的词汇始终联系在一起,在时代流转间不断衍生出新的社会、文化价值。“过年回家”是累积了一整年的乡愁的释放,是被距离疏远了的亲情的回归,是中国人最美好共同记忆的一次次重现。羊年春节期间,中国台湾网的记者、编辑,将用文字和图片与广大网友一起分享回家过年的亲身经历。温暖而艰难的春运、团圆温馨的年夜饭、忙碌而幸福的爸妈、重新集合的小伙伴,让我们一起品味浓浓的年味。
备年货必不可少的是大挂的鞭炮和火红的灯笼。(中国台湾网 宣玲玲 摄)
中国台湾网2月16日河南信阳消息 年货中满满的都是对新年的祈盼,备年货的过程可谓乐在其中。在乡村,储备年货不仅有采购的喜悦,更有无穷的乐趣……
我曾在祖国的最西北度过严寒料峭的新春,也曾在江南水乡经历了暖阳普照的春节,不同以往,今年这个春节我将在河南南部的小乡村度过,时隔20余年再次踏上故土,在这,我感受着中原大地乡村年味的质朴与纯真。
这里是隶属信阳市一个叫临河乡的地方,9千余户人家,4万多的人口。儿时记得周遭还是两间红色砖瓦房的小乡村,如今家家户户盖上了三层小洋楼,正赶上年前,从外务工的亲人纷纷归来,院前摆几张椅子,唠几句家常甚是祥和惬意。刚从室内充满暖气的北京来到这里,南不南北不北的境域,造就了这里冬天冷却没有暖气的尴尬,实在无处取暖的我只好到街上溜达一圈。
尽管这里建起了大型超市,乡亲们还是习惯上街“赶集”购年货。小时候对“赶集”一词颇多不解,现在算是明白了。在临河乡,早先由于物资匮乏加上上街的人不多,便形成了“逢双”自动形成集市的习俗,例如农历24、26、28这样的日子,乡亲们就纷纷赶在这一天上街,也就有了“赶集”的说法。
到了集市上,人潮涌动,小贩拉货,架车一停,年货一摆,年味儿一下浓烈了不少。火红的灯笼、大挂的鞭炮、寓意吉祥的春联福字、铺前的花生瓜子糖……配着吆喝声、讨价还价声、孩子的叫嚷声,还有阵阵升起的烧烤炊烟,整个集市不仅充满了年味儿,还瞬间有种“热气腾腾”的感觉。“这肉保准新鲜,早上才拉来的,你要不买一会儿就没有了啊,我可不坑你。”“好好好,来五斤的,过年来客多,吃完再来割,称不能给我少啊!”“你放心,少一两补十斤,大过年的你说是吧!”这边卖肉的“风风火火”,那边买鱼的挑挑捡捡。有的乡亲不知道过年家里还缺什么,光是边走边瞧心里也就有了数。
“哎,这不是他二叔吗?啥时候回来的?”“呦!婶儿你也来逛街了啊,我年二十三回来的。”“今年咋样?又在外面混了不少钱吧?”“瞧俺婶儿说的,也就够吃饭的,外面不好混啊。”乡村集市不大,却引来附近不少村民,于是时常能碰到不少亲朋,有的一两年没见的乡亲,赶集备年货时却能偶然相聚,唠两句家常便挂着笑脸各自忙去了。
过年最开心的还是孩子,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每到过年,大人对孩子基本上是有求必应。集市上卖小孩儿新鞋新衣服的生意格外好,而家有留守儿童的父母过年回家,多多少少对孩子有些歉意,除了给孩子带回大包小包礼物,更是允许他们到集上任意“挥霍”。烧烤、糖葫芦、糖果……平日只能看看的“美味”趁着大人备年货,孩子们基本能统统要到手。除了固定摊位,还有传统的“挑担商”,他们挑着零零散散的过年装饰小挂件往来于各条集市,配着一两句吆喝声更添了几分古朴与热闹。
一趟集市下来,年货也就基本到位了。在乡村,男女老少都喜欢年前逛集市,不仅能买到称心如意的年货,更能偶遇三两个亲朋好友,还能在熙熙攘攘的集市感受最质朴年的味儿。当年货备齐、鞭炮即将点燃,农历乙未年也不远了……(中国台湾网记者 宣玲玲)
作者小资料:
宣玲玲 中国台湾网移动互联网中心编辑
性别:女
离家来京工作时间:1年
家乡:河南省信阳市息县
回家总里程:1000公里
回家交通方式:火车
回家过年感言:一年到头,最盼望的就是这几天,累并快乐着!
花生瓜子糖、各种调味料、孩子的新衣服……处处点缀着新年的氛围。(中国台湾网 宣玲玲 摄)
[ 责任编辑:扶海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