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两会领导人商谈 | 经贸文化论坛 | 直击海峡论坛 | 建党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本网快讯  >   正文

让台湾农业落户重庆——记两位在渝台农的“第二春”

2009年05月31日 07:47 来源: 字号:       转发 打印

 

  位于重庆市北碚区的重庆台湾农民创业园,仍然在不断建设当中,近处的大棚则是火龙果的育苗大棚。(中国台湾网 杨丽 摄)

 

  中国台湾网5月31日重庆消息  自去年九月在渝试种火龙果取得成功后,台湾农民林芳森便移师北碚台湾农民创业园,开始了他在西南市场掘金的旅程;而同样来自宝岛的柯中和,今日已拥有三个葛根种植基地,总面积近6000亩。近日,记者探访了位于重庆台湾农民创业园这两处台农基地,亲身感受了他们创业的历程。

  
  近二十年来,台湾本土农业原本存在的发展空间狭窄,土地、劳动力紧缺,以及农产品成本大幅提升等矛盾愈显突出,亟待再创“第二春”的台湾农业界逐渐将目光转向了与台湾农业具有高度互补性的祖国大陆。林芳森和柯中和两位台农在渝发展的现状与前景,也代表了有意来渝迎取“第二春”的台农即将踏上的路程。


  林芳森:让火龙果从台湾到福建,再到重庆


  林芳森是第一批进驻重庆台湾农民创业园的个体商户之一,但并非对在大陆种植台湾水果初来乍到。早在2002年,他就开始在福州和莆田一带种植火龙果和莲雾等台湾水果精品,并成功迎来了事业发展的“第二春”。而进驻北碚,是他为开拓更有利市场而迈出的重要一步。


  近年来,福建地区水果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而内陆地区类似莲雾、火龙果等热带水果价位较高且品种有限,林芳森萌生了转向内陆投资的想法:“从沿海运输这些水果到重庆,几千公里,成本很高。如果我们在这边种,物流费用压下来,进入市场更容易。”通过对西南市场的考察,林芳森发现,重庆拥有与台湾和福建相似的湿热多水气候。2008年,林芳森在渝试种的火龙果成功越冬,他随即决定进驻北碚台湾农民创业园,正式在重庆投资兴业。


  林芳森的第一批火龙果约6月底上市,他表示,届时若口感与台湾原产接近,将进一步扩大在创业园的种植面积,并会相继引进莲雾、释迦等精品水果。


  柯中和:本地品种与台湾技术结合,打造高经济价值产品


  与林芳森直接引进水果品种不同,将重庆本地的品种与台湾优秀的农业技术结合,打造具有高度经济价值的种植业,是柯中和从事农业的理念。


  葛根是柯中和在大陆种植的主要作物。这种植物的根茎具有高度的经济价值,可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饮料、酿酒以及生物燃料等方面;另外,这种植物多年生,地下茎会随着时间不断长大,无季节性,也不会有需适时采收的困扰,市场供需较易调控。柯中和在重庆拥有三个葛根种植基地,其中一个就在北碚台湾农民创业园。三个基地的葛根种子全部都是重庆本地品种,他只是精心施以台湾农业技术来培育其生长。而在诸种技术当中,柯中和认为,由于大陆地域广阔,土壤、气候条件各不相同,台湾农民最有优势的不在种植,而在于农产品加工。有意至大陆发展的台湾农民,可充分利用重庆台湾农民创业园的农产品深加工示范区,为农渔产品增加更多的附加值。


  柯中和本人在贵州拥有一家葛根酿酒厂,其收获的葛根,相当一部分直接送至贵州进行酿造加工,从而实现更高的经济价值。他介绍说,待北碚台湾农民创业园的深加工示范区建成,其种植的葛根即可就近进行再加工,十分方便。


  由于葛根在内地大规模的种植与再加工很少,市场前景相当可观。言及于此,柯中和言谈爽利,相当开心满意。


  北碚台湾农民创业园:把“巢”筑好,进一步完善自身软硬体建设


  林芳森和柯中和两位台农对农业发展有着不同的理念和道路,但在某些点上又是共通的:重庆市政府优惠的政策扶植,优越的地理环境,潜在的广大西南市场,以及园区优厚的政策和配套服务,是两位台农经过综合比较,最终选择落户重庆的根本原因。


  单就北碚台湾农民创业园自身情况而言,2008年初开工建设,目前已经修缮完成两条主干道,打通了整个园区的交通“生命线”;完成1000多亩土地的流转,方便入驻台农顺利快速的租得土地;同时,农产品深加工示范区一期工程等建设均在加速推进中。


  在软性的配套措施跟进上,台湾农民创业园推出了包括自建自用住房免收建设规划费,园区无偿代办相关手续,经营期10年以上的农业生产型企业纳税补贴等8项大礼包鼓励台商入园投资创业。


  北碚台湾农民创业园管委会主任陈德川认为:强调选商的质量与配套性是园区建设的宗旨,而当务之急是把“巢”筑好,更进一步完善园区的软硬件环境。去年园区接待了600多人次的台湾考察人士,他们对园区的发展方向有浓厚兴趣,对重庆的发展态势、北碚的生态环境,尤其是园区的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都相当满意。不断完善的软硬体建设,为北碚台湾农民创业园吸引更多的台湾投资落户,创造了优良而必要的条件。(记者 杨丽)

 

: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