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首都经贸大学、国家发改委、北京市发改委等单位专家发表蓝皮书
京津冀地区作为中国首都所处地域、中国三大城市群集聚区域之一,其区域的资源承载力和生态环境容量究竟有多大?最大极限能承载多少人口?什么是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最突出的“短板”?怎样突破瓶颈、建设生态宜居家园?
今天在京首发的2013年京津冀蓝皮书——《京津冀发展报告(2013)——承载力测度与对策》对此做了系统的解答。由中国社科院、首都经贸大学以及国家发改委、北京市发改委等单位的专家学者组成的蓝皮书课题组,重点对京津冀区域及其区域内的特大城市承载力进行了全方位考察和系统研究。
蓝皮书根据课题组构建的综合承载力指标体系建立了综合承载力模型,北京分值为“1.38”,超过警戒线“1”,表明城市综合承载力处于危机状态,主要原因是城市承载压力过大,而城市支撑力随人口增加而下降。河北省为0.96,表明综合承载力尚有有限的发展空间,但基础脆弱。天津介于京与冀之间,2010、2011年综合承载力略微大于1,说明天津综合承载力已达到警戒线,如果进一步恶化,将难以承载目前的人口规模及其经济活动。水源枯竭、垃圾围城、雾霾肆虐、交通拥堵……人口超载所带来的不良后果正在逐渐显现。蓝皮书已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人口
北京人口承载“超标”
蓝皮书测度结果显示,京津冀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总体水平不高且不平衡,其中北京市最高,天津市及河北省环京津城市偏低。基于指标概算,京津冀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可达17080.75至19101.07万人,人口密度可达1023.97至1145.08人/平方公里。而统计数据显示,北京市2011年常住人口已达2018.6万人。人口密度由1999年的766人/平方公里增加到2011年的1230人/平方公里,已经超出了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土地开发建设强度不断扩大。如北京市建设用地面积占总面积的比重日益提高,年均以0.4%的比例增加,而人均耕地不断减少。北京市山区面积广阔,生态用地要求大,因此,后备土地资源空间已非常有限。
[ 责任编辑:张晓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