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网友快言

小学语文教材编写岂能“贬中崇洋”

2017年08月14日 13:26: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外国孩子十分优秀,中国孩子却常常要为自己的行为脸红;少年爱迪生还救过妈妈?学写中国字,先认外国名?……近日,部分学生家长和教育界人士就多地小学使用的语文教材提出质疑,认为“数十篇课文存在贬中崇洋倾向”。(8月13日《瞭望新闻周刊》)

  语文教材中选取大量歌颂和赞扬祖国优秀人物的文章,是每位教材编纂者的应尽职责。按理说,语文教材编写是一项非常严肃的工作,它是学生立德立言的主要读本。选入的文章,都要经过筛选、初审、会审好几道关口才能通过的。为啥小学语文课本的选文,就这样堂而皇之地“出炉”?原本可以用中国小孩名字讲的正面故事,却换成了外国小孩的名字。殊不知,外国人的名字对这些学童而言,读起来并非朗朗上口,若不连贯地读完,有时候会闹出笑话来。再者,对中国孩子的形象在一些课文中显得较为负面,以至于经常用“脸红”来表述,看不到我们中国孩子自信自强的情景。

  上述选文进小学课本,是编纂人的笔误,还是相关出版社编审的贻误,笔者不敢妄加裁定。但是,教材既然出版印刷,孩子马上就要开学,再去修改重新开印并非现实,还要有个时间修订的过程。问题的出现,看似选文严谨有余,其实不能回避文化不自信和时代焦虑症等方面的因素。近年来有的父母热衷于给孩子起洋名字,不惜重金让孩子出国游学,更有甚者中国游客在国外观光中行纳粹礼、在日军侵华旧址穿日服照相留念,这些浮躁、不健康的举止,足以说明他们对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底蕴的不足、对历史知识的铭记匮乏,导致爱国之心方向的迷失。

  传承中国的优秀人物,打牢民族文化自信根基,理应从孩子抓起,但是今天的小学课本却“改头换面”,文章的主人公多以外国人的名字冠称,岂不是“崇洋媚外”?众所周知,小学生的感悟性、可塑性比较强,在他们打基础的阶段,应该是多学中国优秀文化经典,却让他们接受外国文化味道的洗礼,岂不是本末倒置,有点太西方化吗?诚然,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我们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思想文化的方式,但还有个去其槽粕,取其精华的问题。就小学语文课本选文而言,过早的让孩子接触外国人名的称谓,实在没有这个必要。对中国孩子的形象刻画,过于的羞羞答答,实乃对自家人的不敬重,对文化的不自信。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是工具,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小学语文教材是学习母语的基础读本,其学科的特点,应该是工具性重于人文性。课本选文内容出现“贬中洋媚”的诡病,引发广大网民的批驳实属正常。当务之急应该是相关出版社的编纂人员践行“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之责,对教材中的不合时宜的地方进行修订或完善,使教材更加体现国家的意志,保证教材的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不偏离,增加社会各方对教材编写的满意度和信誉度。(中国台湾网网友:朱连斋)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责任编辑:王鑫]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