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网友快言

破解“垃圾围村” 留住美丽乡愁

2017年04月12日 13:45: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小桥流水、绿树掩映、鸡犬相闻……随处可见一处处风格统一,清洁卫生的小村落,这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景象,如儿时、如梦中的“美丽乡愁”,让人格外怀念,也只能怀念。“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是不少乡村的现实写照。村庄的河边路沿、房屋的边边角角,到处散落着扎眼的垃圾。有城市"偷渡"过来的工业垃圾,也有百姓废弃的生活垃圾,“垃圾围村”的画卷正在悄然描绘。

  过去,社会关注的焦点是“垃圾围城”,竟然出现了工业污染“上山下乡”的怪象。垃圾在乡村间游荡,显得有几分“理所当然”。无论对于农民还是城里人,亦不过是司空见惯的事。据住建部测算,目前我国农村约有6.5亿常住人口,每年产生生活垃圾约1.1亿吨,其中有0.7亿吨未做任何处理,相当于每年堆出200多座百层“垃圾高楼”。曾经的美丽乡村,正在遭遇"垃圾洗劫"的悲惨命运。长期以往,别说“垃圾围村”,就连“垃圾埋村”也有望成为现实。

  诚然,广袤的农村地区幅员辽阔,村庄之间相对分散,各种现代用品普及农村,垃圾生产规模越来越大,且农村环境危机具有滞后性。与之相反,城市垃圾由于地方逼仄,实在不能忽视而摆在人前,集中处理相对便捷。由此,城乡二元在环境治理上差距明显。但不能因为处理中有壁垒,就对“垃圾围村”避而不谈。须知,农村生活垃圾早已不是一村一镇的问题,不但影响到百姓的居住环境,也会导致农村土壤和水体的严重污染,更是对建设“美丽中国”的极大阻碍。2015年初,中央1号文件首次写入“农村垃圾治理”,“十三五”规划中更明确了农村垃圾治理的目标,不难发现,农村的垃圾治理正逐渐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只是,切实加强和提升农村垃圾治理能力和水平,绝非一项简单的民生工程。

  破解“垃圾围村”的困局,必先补齐思想上的短板,激发百姓参与的积极性。把农村环境治理,摆在整个生态文明建设大局的突出位置。如果只是转移垃圾、掩埋垃圾,所到之处仍会危害一方。更重要的是,美化城市与建设乡村从来都不应割裂开来。“重城市,轻农村”的短视思想,只会进一步拉大城乡差距,更谈不上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

  客观上说,近年来部分乡村的环境治理工作可圈可点。诸如建设垃圾焚烧厂,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两治并进”,打造垃圾分类、收集、转运的完整链条,采用“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模式等因地制宜的垃圾处理办法,均为乡村垃圾找到了合适的归宿。只是,基于前期乡村垃圾治理投入欠账较多,加之我国地域辽阔,地区间发展不均衡,农村基础设施本就薄弱,乡村环保的短板仍然突出,乡村垃圾的收集仍存瓶颈。尤需改变对农村资源的长期汲取,转而反哺农村,在资金、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等方面向农村倾斜。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深刻认识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对于建设生态文明、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和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意义,这既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指示,也是践行绿色生态理念、建设美丽中国、留住美丽乡愁的有力支撑。(中国台湾网网友:磊磊)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责任编辑:王鑫]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