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京报》记者调查发现,住建部等十部委出台了《关于严禁在历史建筑、公园等公共资源中设立私人会所的暂行规定》出台后,位于故宫附近的嵩祝寺及智珠寺作为北京市文保单位,仍然内设豪华餐饮、住宿服务,部分区域成为了只对少部分人开放,可以烧香、“坐龙椅”的私人化高档消费场所。
原本是国家文物,却被私人化高档消费场所趁机“打擦边球”,钻了制度的空子来达到赚钱的目的。嵩祝寺及智珠寺等一些不是宗教活动场所的文物古迹恰恰被私人会所经营者盯上。这些文物古迹大多冠以“寺”“庙”等名称,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价值,成为高档消费场所影响恶劣。这样的现象在某些地方时有发生,不仅对文物本身的声誉和形象造成了严重破坏,更对当地的旅游和其他服务业的行业秩序造成了干扰。这样的情况往往面临着双重困境,一边是有白纸黑字的政策管理依据,一边却是实际的行政管理过程中的“九龙治水”,谁都在管,但谁也管不好。
根据《暂行规定》,严禁设立私人会所的“历史建筑”,是指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以及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单位、宗教活动场所中具有特殊历史文化价值的建(构)筑物。据此,嵩祝寺及智珠寺虽都已不是宗教活动场所,但都是北京市重点文保单位。然而在媒体一再报道之后,北京市文物局回应称,嵩祝寺及智珠寺经营活动不归其管理,文物局只负责监督管理寺内文物的保护修缮。而按照《暂行规定》,目前的整治原则坚持“谁主管、谁负责”,住房城乡建设(园林)、公安、民政、旅游、宗教、文物等部门应当各司其职。但两寺内的文物保护出现租赁企业承诺的修缮资金不到位、企业开展住宿服务但相关资质手续却难以齐全的情况,凸显相关部门存在一定的监管空白。
上述几个衙门撒手不管的理由或许事出有因,但绝不是真实的情况却不是管得了管不了的问题,而是想不想管、愿不愿管的问题。不能因为经营者大多加强了反侦查力度,实施了隐蔽经营、提前预约、非请莫入的方法就没辙。在当前依法治国的的形势下,专家建议的加大暗访、抽查力度、提高群众监督的办法只是治标之策。
公共部门作为国家文物和公共资源的实际管理者,应切实负起责任来,文物被用作餐饮场所从事商业经营活动的不法行为要加大监管和打击的力度,而不是把自身的职责推给政策和制度,把工作的皮球踢给其他部门。同时,在当前的腐败态势高涨的态势下,并不排除这些违法行为中所夹杂的权力寻租活动。故而,对于占用公共文化、文物场所经营商业活动牟利的行为,不仅不能假装看不到,更要切实尽职履责,通过加强监管来规范经营秩序。(中国台湾网网友:张进)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