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1530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6.1%的受访者打算在今年“双十一”网购,24.4%的受访者直言自己属于网上冲动消费的“剁手族”,对于“双十一”54.2%受访者最担心虚假宣传、价格虚标。(11月4日《中国青年报》)
“双十一”马又要来了,电商、年青人、网购狂们又开始蠢蠢欲动了,无论你有什么样的想法,“双十一”上网抢购似乎已然成风,成为网购者们疯抢的节日,也成为电商们大把“抢钱”的时机。
恐惧还是兴奋?各种心理交织在一起,汇聚成了“双十一”前期各类舆论声音并存的巨流。
有工商总局约谈了10家大型电商,要求全面梳理近期网络商品价格;有部分商家又玩起了“先涨价后降价”的花招,部分商品提价20%后准备再六折七折销售;有不少消费者说,最近加在购物车里面的不少宝贝都涨价了,只能等着双11那天抢购了;还有不少消费者对于今年的“双十一”,表示“非常期待”,“那天会尽早回家准备熬夜抢购”。
无论是公还是婆,无论是电商还是消费者,对“双十一”所表现出来的期待可想而知。巨大的网购市场,冲击力如此之大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很简单,商家在虚拟的空间无须交店面费、卫生费等等各种现实生活中实体店所需承担的费用,更不用为挑选人气旺的店铺而大伤脑筋,只要在网上登记注册,只要你的网购信誉度够星,就会有网民前来光顾,商品直销,无论是买家还是卖家皆大欢喜。而在其背后,电商、物流、厂家均为受益者,这才是为何网购会成为风靡的真正原因所在。
从这个角度来说,“双十一”被炒热成一个全民狂网购节,有着很积极的现实意义,对于社会消费经济的推动是巨大的,这点从往年“双十一”惊人的成交量,特别是累得快递行业都快瘫痪了,不难看出“双十一”之热,经济效益之大。
“双十一”之所以如此炙热,归根结底就是价格优惠、足不出户。电商们都会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大放血”、“大跳楼”,折扣打得网购者为之疯狂的地步,既满足了购者的欲望需求,又极大推动了“双十一”的广告效益。
助波推澜的价格之手,当然也难免会给一些非法网上商家带来巨额利润,假货、假信誉、先涨后降等各类现象也会随之运用而生,伴随而来的却是消费者辨别难、举证难、维权难,也为工商部门执法带来非常大的压力。
而这,也正是政府执法部门为何要高度关注“双十一”,约谈大型电商的真正目的。
笔者认为,“双十一”来了,大伙不需要徘徊,更不需要感觉“狼来了”,只要其价格够优惠,无论是电商还是消费者,就可以大胆地拥抱和迎接它的到来,至于质量、虚假广告、价格乱象等等一系列问题,是政府监管部门需要操心的事了。
所以,“双十一”来了并非“狼来了”,期待之余,舆论更应该轻轻问一声:政府监管部门,你们准备好了吗?(中国台湾网网友:谢晓刚)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