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读者向现代快报反映,扬州市宝应县望直港镇望直港村137亩农田,自2008年被政府违规征用后就一直抛荒。征地时非但没有土地征用手续,还找小孩代部分村民在协议上签字。昨天,望直港镇副镇长周成健在接受现代快报记者采访时,承认读者举报属实。针对土地抛荒,该副镇长此前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表示,“地荒就荒了,有什么了不起,国家荒的土地太多了”。(现代快报)
“荒就荒了”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将该官员形象炸得灰飞烟灭。无论如何,作为副镇长,这样的“言语走火”是不合适的。在事情发生后,没有认识到后果的严重性,不积极“亡羊补牢”,反而放任自流,这种“懒政”态度是对政府公信力的抹黑。深入观察,官员“荒就荒了”实则是官德“出了轨”,失去了官念的表现,是权力观的扭曲,呈现出权力失范惯性下的骄纵狂妄之态。
官员“雷语”是对公众感情的二次伤害,其特殊的舆情环境,要求政府工作人员不仅要妥善应对好舆情事件本身带来的棘手问题,更应该重视因言语失当造成的形象修复问题,双管齐下才能唤回民众信心。
“荒就荒了”犹如一声刺耳的警报拉响官员管理制度的漏洞。在土地征收过程中,该副镇长承认当初从村民手中收用土地时,并没有相关手续,同时违背村民的意愿,找小孩代为签字。明知违法却做得心安理得,同时无所畏惧地放出嚣张言论,简直是“瘟猪不怕开水烫”,更何况我们的制度太温柔,难道真的没有一项制度能够监督官员的征地行为?难道真的没有一项制度能够让官员谨言慎行?仿佛有了权力撑腰,官员就可以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想怎么干就怎么干。
为避免官员“雷语”,要内外兼治:一来充分发挥媒体舆论的压力,二来,加强制度执行力度,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牢笼,让官员不再“口无遮拦”,让官员再无“擦边球”可打。
“荒就荒了”犹如一针“强心剂”昭示我国闲置土地管理乏力。2012年颁布的《闲置土地处置办法》明确规定,土地撂荒一年以内,土地管理部门要依法对土地使用权人征收一定闲置费;此外,满两年未利用的,土地管理部门可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但是在实际落实和执行力度上,怕是不容乐观,才会出现官员见怪不怪:“有什么了不起,国家荒的土地太多了。”
如何破解囤地困局?首先是闲置土地的认定,周成健坚持称,137亩良田并非全部抛荒,也并非抛荒6年,就是对闲置土地认定的“狡辩”,要避免官员打“擦边球”,必须规范认定标准,让闲置土地无处遁形;其次,要加大对闲置土地的处置力度,震慑不法囤地,让恶意囤地无利可图;最后,要落实处理制度,光有制度没有执行,就是一纸空文,没有人会惧怕“纸老虎”,所以,只有将制度落到实处,才能彻底破解囤地困局。
“荒就荒了”绝不仅仅只是土地的闲置,而是官德、制度和监督的荒芜。(中国台湾网网友:西湖晓荷)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