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养不教父之过”说开去

时间:2014-04-14 17:46   来源:中国台湾网

  闲来无事,伸手从书架上取出《三字经》随便翻翻,不想对“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两句产生了兴趣,并产生一些奇妙的想法。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在这里我想我们没有必要用过多时间和文字去探讨这两句话的历史来源和深刻内涵,仅从教育形式来看,古人已经清清楚楚地把教育分成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个密不可分的方面:一个不教育为“过”,一个施教不好为“惰”,二者相辅相承,缺一不可。然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每每谈论起教育工作,不少人往往把眼睛只盯在学校里,话题总扯到老师身上,并以自己孩子的学习成绩优劣对老师进行评价,以学校高考生学率的高低对学校进行褒贬,好像教育工作只是学校的事、老师的事,似乎与家长毫无干系。于是,家长对孩子本应负有的重要教育责任,便被淡漠了,且脸不红、心不疚的轻松自如推卸给了老师,推卸给了学校,这种对自己后代教育无责无过的心理状态,大有扭一扭的必要。

  “养不教,父之过”,其“过”就在于只养不教。然而有些家长当你说他“养不教”时,他往往会在委屈之余惊讶地说:“我想尽办法,尽可能地送孩子去最好的早教中心,最好的幼儿园和最好的小学……不知道托了多少关系,花了多少钱……”。在他看来,把孩子送进学堂就算完成了自己“教”的任务,给孩子找个好的学校就算尽到了自己“教”责任,管理局就无“过”可言了。殊不知这只是“教”的一小部分,更重要的是负起家长的责任,搞好家庭教育,成为孩子名符其实的第一任老师。

  首先,孩子与家长有着浓厚的感情联系,家长的影响力从小就对孩子起作用。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即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即启蒙之师。孩子从出生到上学前,是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人的许多基本能力是这个年龄阶段形成的,如语言表达、基本动作以及某些生活习惯等等,性格也在逐步形成。这个时期,家长的言行对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行、谈吐举止等都在不停地给予影响和示范,古谚“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其次,孩子与家长生活在一起的时间最长,家庭在教育环境上占有很大的优势。孩子从小到大,几乎2/3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朝朝暮暮,都在接受着家长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在有意和无意、有计划和无计划、自觉和不自觉之中进行的,不管是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时间进行教育,都是家长以其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的教育影响着子女。另外,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他们的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孩子身上稍有什么变化,即使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能使父母心领神会,故此做为父母通过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能及时掌握此时此刻他们的心理状态,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时教育,及时纠偏,不让问题过夜,使不良行为习惯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所以有些教育家又把家长称为终身教师。这种终身性的教育往往反映了一个家庭的家风,家风的好坏往往要延续几代人,甚至于十几代、几十代。

  再次,孩子有较强的以父母为师的亲和力,会常向家长请教一些问题。在孩子眼里,父母是伟大的,是永远正确的,是没有不知道的问题的。因此,每当孩子怀着好奇的心向家长问这问那时,家长要耐心听孩子的诉说,不能显得不耐烦,不要以“小孩子不要乱问”、“等你长大就知道了”等加以搪塞,更不要自己忙而让孩子“一边玩去”。反而应该多抽出时间与孩子一起做些亲子游戏,让孩子快乐成长。

  总之,一个做家长的不仅要生儿育女,而且要时刻牢记“养不教父之过”的古训,尽职尽责地把后代教育成人,使其成为利国益民的栋梁之才。(中国台湾网网友:袁文良)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编辑:李杰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