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环球走笔栏目2014年4月8日发表《看中国火锅涮进口羊肉》一文,中国火锅涮进口羊肉,已成为餐饮界的时尚,既便宜,又有档次。作者引发感慨,国内如何提升科技含量强化牛羊肉供给能力,如何搞规模经营降低成本。2013年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达500亿美元。粮食近年来急剧进口,最主要的原因是国际粮价大大低于国内粮价。
1996年的一个资料,《中国中长期粮食进口趋势浅析》,文中描述,1995年国内净进口粮食1985万吨,占世界贸易量的9.87%,成为当年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粮食进口国。当时国内外研究机构预测中国2000年粮食进口,低数1500万吨,中间数4000——5000万吨,高数9000万吨,中国专家共同看法是中国“粮食进口大国”的态势21世纪初难以改变。
不幸被专家言中,新世纪中国粮食进口直线上升,2011年大豆进口5200万吨,2013年进口超过6000万吨,加上三大主粮,进口从2011年的6000万吨越到2012年超过7000万吨。现在粮食进口已从80年代的品种调剂变为今天的必要补充,已从个别品种进口发展成全面进口,从进口几亿美元上升到200——300多亿美元。
中国粮食安全自给率的“红线”已松动,《人民日报》求证栏目记者曾专门进行了调查采访,得出的结论是我们的饭碗端在自己手上,基本的结论是粮食既有进口,也有出口,进口不是为了满足口粮需要,而是工业、饲料用粮等多样化消费需求,增加进口还与利用国际粮价走低购进有关,没有超过三大粮食品种配额一半的反驳言辞等等。
姑且相信这样的数字和求证,立足自给,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调剂也无可厚非,但是自80年代中期以来的玉米大量出口,适量进口加拿大或美国小麦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品种调剂,我国已从粮食进出口摇身变为粮食净进口国,粮食进口量不可谓不大,近两年每年5000——6000万吨油料大豆进口就是一个明证(其实大豆应放在谷物类统计,实际粮食进口量还要大),仅此一项相当于在国外屯田4——5亿亩,中国的粮食自给率逐年下降,2011年跌破90%,也是不争的事实,数字惊人,发人反省和深思。
不是危言耸听,是触目惊心,粮食的刚性需求与水资源、耕地遏制因素成不可调和的矛盾。《参考消息》曾在2011年4月21日载,美国媒体报道,耕地遭侵占威胁中国粮食安全,文章称从1996年国家第一次土地详查时到2008年,中国的耕地共减少833万公顷。现在耕地已经减至1.2亿公顷(18亿亩)这一政府设定的“红线”。
大量的开发基建占地摆在面前,所谓的占补平衡,有些是补在山坡丘陵薄地,何谈种粮或提高产量。大量的开发占地且不说违背农民意愿,最值得警惕警醒的是耕地良田遭受侵占,大片粮田所谓的“黄土变成金”。一方面耕地的减少,另一方面粮食连续增产,似乎不对称、不匹配,固然有单产的增加,但是科技投入增长有限度,这不由使人对粮食产量的真实性产生担忧。
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名誉会长白美清逢会必谈,不无担忧地说,当前不论是粮食主产区还是销区,农民种粮积极性都不高,调出粮食的省区逐渐减少。地方政府事实上以“招商引资”为重中之重,占用耕地搞建设,忽视农业和粮食的思想很普遍,“地方依赖中央,销区依赖产区,居民依赖市场”的情绪在滋长。不少地方是“口号农业”,无序占用耕地的现象并未停止。这些问题不解决,农业和粮食将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
实际上耕地减少和干旱已经还以颜色,今后粮食生产的增长空间和难度异常大,要达到“十二五”规划的目标5.4亿吨决非轻而易举能办到的。而粮食的需求则呈刚性增长。“十二五”末,人口将达到13.9亿,城镇人口将占一半以上。粮食的需求年年增加。产需、供求出现的缺口主要依靠挖库存和进口来补充调节日益困难。原先三大主粮中稻谷偏紧,现在粳稻、优质小麦、玉米等均出现了偏紧的苗头,粮食始终处于紧平衡状态。
从世界的粮情看,粮食产量在21亿吨~22亿吨之间已经徘徊了十多年。而世界人口由上世纪的65亿,很快上升到目前的近70亿,世界人口平均占有粮食只有300公斤左右,国际粮食市场回旋余地有限,国内每年进口一千多亿斤的大豆就是一个信号,值得反思。所以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国家的既定方针,立足国内解决吃饭问题。为确保粮食安全,要未雨绸缪,减少耕地和水资源枯竭的桎梏,不搞数字游戏,“数字”粮食,核实核准粮食数字,为粮食宏观调控提供准确科学的粮食产量基础数字。
中国火锅涮进口羊肉不是好事,传统农业迎头碰上农业现代化和国际竞争,中国人的饭碗主要盛中国自己产的粮食,为中央把粮食安全上升为国家战略鼓与呼,以我为主,舍我其谁,立足国内,自力更生,守住底线,适度进口,巧用资源,科技支撑,提高产能,方是战略,也是正道。(中国台湾网网友:孙晓明)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