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随着清明时节的到来,人们自然会吟诵起唐朝杜牧的这首诗词。人们的尽孝思念和缅怀,使得清明文化代代相传,拨动心弦,奋发图强,让中华民族生生不息。
在缅怀中感受精神的力量。清明时节虽然看上去只是祭祖敬先扫墓而己,但从中获得无穷的精神和文化力量。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兰考参加群众路线教育联系点活动时强调:我们这一代人是深受焦裕禄同志事迹教育成长起来的,焦裕禄同志的形象一直在我心中。焦裕禄同志是县委书记的榜样,也是全党的榜样,他虽然离开我们50年了,但他的事迹永远为人们传颂,他的精神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等革命传统和伟大精神一样,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永远向他学习。
先贤英烈都是时代的榜样,值得后人尊敬和学习。先人是一面镜子,需要后人对照和景仰。还有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历史警示。
清明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清明节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贤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不是简单的而是要多从故人的身上追思精神的力量,激发未来的创造精神。
清明是中国农历24节气之一,是一年之中万物最具生机的时节。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清明里有诗词文化、楹联文化、廉政文化、感悟文化、思念文化、养生文化、自省文化、励志文化,是对“生命之源、立命之道”的一种追思。清明节的习俗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放风筝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清明更要倡导移风易俗,减少送花不烧纸钱,克服封建迷信习俗,提倡生态祭扫,多从人生精神境界去追思和缅怀,可以开一些小型的追思会,忆故人思未来,避免形式主义,真正达到震动灵魂深处。媒体可以开辟《追思新闻》、《追忆思语》等栏目,纪念场所可开辟《心灵寄语》板块和网络祭扫平台,让清明更加现代文明,让故人的形象和精神得以传承,让烈士和英雄精神发展光大。(中国台湾网网友:练红宁)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