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有南宁的甲亢患者在微信群上发出求助信息,声称治疗甲亢最常用的药物“他巴唑”几乎绝迹。记者走访南宁多家医院和药店,得知这种廉价的国产药确实已断货,患者只能用贵10多倍的进口药替代。(7月4日《南国早报》)
廉价药断货甚至退出市场,都早已不是新闻。为啥会频频出现这种情况,根源在“以药养医”。
上世纪50年代,为了促进医院的发展,国家出台了一项政策——公立医院卖药加成15%,就是人们说的“以药养医”。这一政策在当时起到了积极作用,一运行就是半个多世纪。
随着时代发展,“以药养医”带来的弊端逐渐显现,药品成了医院和医生谋利的工具。廉价药本身就很廉价,医院和医生在卖药上几乎无利可图,所以干脆少进或不进廉价药。且不说药品生产厂家是否愿意生产廉价药,纵然有廉价药,但医院不进货,也会导致患者没有廉价药可用。如此一来,廉价药频频断货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以药养医”与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背道而驰,与白衣天使救死扶伤的天职格格不入,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成为百姓的强烈呼声,也成为时代的一种必然。根治“以药养医”,关键在“医药分开”。“医药分开”的实质,就是让医院和医生凭技术和服务“吃饭”,让医务人员的收入与其技术、能力、水平、职称、劳动时间等挂钩,而不是与药品加成、“大处方”等挂钩。
医院要发展,医生也要生存,实施“医药分开”后,必须解决好相关问题。第一,医院收入亏空补偿要及时跟进,包括基本建设、大型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政策性亏损、承担的公共卫生任务,以及保障政府指定的紧急救治、救灾、援外、支农、支边和支援社区等公共服务经费。第二,要建立合理的医药价格形成机制,调整医疗服务价格,使其能够充分体现医务人员劳动的价值,把医务工作者“按劳取酬”真正落实到位。(中国台湾网网友 毛开云)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