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习近平主席在坦桑尼亚访问时谈到,中国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在非洲热播。这一现象可作为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的一个注解。由此,国内引发一场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的讨论热潮。笔者认为,中国文化走出去要念好“三字经”:一是“想”,二是“愿”,三是“敢”。
王安石说,“志”、“力”、“物”是成功的三要素。中国文化首先要“想走出去”。有了“想”这个志向,就有动力,就会努力,就要出力。如果不想走出去,勉强或者被逼着走出去,只有两种结果:一是走得不好,二是只能回来。比如,中国汉族戏曲剧种之一的川剧,为啥只能流行于四川东中部、重庆及贵州、云南部分地区,连上央视的机会都很少,更不用说国外了,最大的原因其实就是思想认识问题——你自己都不去想上央视的问题,莫非央视还用轿子来抬你?
其次是要“愿走出去”。有报道说,如果鲁迅不婉言谢绝,1927年就有可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鲁迅的“婉谢”中提到“为我,为中国”,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而今,世界文化大融合、大发展,中国文化要在全世界“发声”,要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中拥有话语权,不再需要“婉谢”,自己把自己拒之门外,而是需要自愿地、自觉地、快乐地、积极主动地融入进去。
再次是要“敢走出去”。“孔子”(学院)已经走遍全球,“宋祖英”已经走到维也纳,“莫言”已经走到瑞典,就连中国的“媳妇”也已经走到非洲,中国文化还有什么不敢走出去的呢?走出去,可能会出丑,可能会摔跟斗,但只要走出去了,就可能获得成功;如果不走出去,一定不可能成功。古话说,人不出门身不贵;有道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中国文化不能“蜗居”在国内“独乐”,必须大胆地走向世界的旮旯角落。
困难,困在家里就很难;出路,走出去后就有路。坊间这两句励志语,同样适合中国文化。中国要建设文化强国,世界文化的舞台上必须要有“中国好声音”。要不,“孰为汝多知乎”?谁知道中国文化还有“好声音”,谁知道中国还能文化强国? (毛开云)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