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养老金双轨制要啃那些硬骨头?

时间:2012-12-28 14:26   来源:中国台湾网

  多年来备受社会诟病的养老金双轨制改革最近通过人社部负责人的讲话似乎又让国人看到了一线提速的希望。但是由于重重阻力的现实和该负责人讲话语气的婉转不由又让人感到好像雾里看花。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说:随着社保标准的提高和改革的不断推进,“双轨制”终将合并统一。“下一步,我们将改革和完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在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基础上,同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实现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各项社会保险制度的有效衔接,实现新老制度的平稳过渡。”

  “双轨制”终将合并统一。这个终将可能是几年还是十几年乃至几十年不可而知,以往历年两会的热议与焦点和领导的承诺以及只见打雷不见下雨的各种现实让国人对此项改革充满期待,更多的还是质疑。

  下一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这个改革究竟需要多久?分类的基础上再推进机关事业单位的保险制度改革,这又需要多久?企业退休职工每年增加10%,连涨几年抵不上机关事业单位退休职工涨一次。相差几倍的差距何时才能统一?并轨似乎又是一个神话,或者说只是镜子里的烧饼。可看不可吃,遥不可期。

  机关事业单位退休职工增加工资和在职职工同步进行,每次涨幅巨大,千元左右,企业退休人员每年10%,百元左右。这样的政策只能使差距加大,为改革双轨制增加阻力。这是需要改革双轨制必须攻克的第一个硬骨头。就是必须和企业执行统一的保险政策。

  我个人认为,无论是机关事业单位的职工都应该首先无条件的缴纳和企业工人一样的养老保险,所占工资比例与企业职工相等,这一点可以一刀切,也可以立即执行,没有必要试点,更没有必要等分类。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年金暂时由国家财政支付,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职工的工资增长与企业退休职工同待遇同步进行,不再与在职职工同步进行,这样一反一正不但弥补了养老金的空缺,而且为国家财政节约了一大笔资金。

  企业职工、产业工人两亿多人,他们是国家建设的主力军,但是由于企业执行的自负盈亏政策,厂长负责制政策,经营和分配自主等政策,企业职工的工资增涨与企业盈利挂钩,又是厂长说了算,所以提高企业职工的收入很难,工资翻番更难。有些企业多年不给职工增加工资,国家又无权干涉。有些企业又对职工实行管卡压,工资越降越低,在西安一家央企,职工每月实际拿到的平均工资不到两千元,按工厂制度规定,没有生产任务的职工每月只能拿到1千元。这样的分配制度导致企业职工退休金必然远远低于机关事业单位,所以企业现行的政策制度值得质疑与商权,对企业实行工资制度干预和政策补贴势在必行,否则这两亿人将会拖工资翻番的后退。企业工资改革也将成为改革养老金双轨制的第二个硬骨头。

  本来可以立即执行的全民按同比例缴纳养老保险的制度,可是由于种种原因与借口无法成行。主要就是既得利益者成为改革的最大阻力。按月按比例按人头缴纳养老保险,是每一个享受退休金中国公民义不容辞的义务,无需什么分类改革,无需什么试点,也无需这一步下一步,这完全是一种既得利益者的借口,这是养老金改革的最大阻力,也是第三个硬骨头。

  改进工作作风,必须令行禁止。2008年国家有关部门提出的五省市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改革试点,没有一个省市拿出完整的可行性政策,更谈不上如何执行和落实,对此不执行国家政策的省市,并没有批评与监管。这种不能令行禁止的工作作风一是执行政策不力,政策变成一纸空文。二是失信于民,影响政府的公信力。这是改革养老金双轨制的第四个硬骨头。

  除以上几点之外,对于改革养老金双轨制还需要大胆的创新精神,必须打破固步自封的藩篱,丢掉思想包袱,抛弃私心杂念,摆脱固有陈旧模式的束缚,采取顶层设计与群策群力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办法,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解决好这一备受公众关注的问题。

  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金巨大差距以及在职职工分配制度的巨大差异,决定了用固有的办法和思路短时间是无法解决养老金双轨制的问题,只有另辟捷径。而实行养老金和在职工资剥离就是最好最快捷的改革办法。也就是在职职工实行一种分配制度,退休金实行另一套分配制度。

  退休金可以执行所有公民同一统一标准。它由基本养老金、工龄养老金、社保缴纳养老金、职称养老金、奖励养老金、补贴养老金等组成。最低的基本养老金所有缴纳养老保险的公民同等,比如基数为1千元,有工龄的按年限领取工龄养老金,比如每年50元。再按规定比例和缴纳年限领取社保缴纳养老金,缴纳15年和30年自然所拿的养老金也不一样。高级技工和高级工程师每月可以领取一定的职称津贴,比如每月100元。对于见义勇为、突出贡献者可发给奖励养老金。对于工伤人员、军人可发给补贴养老金。这样的政策既公平对于那些同职称同工龄职工的退休金又差异很小。而且执行起来容易认同和简单易行。并且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一重大改革。比照国外财政资金负担社会保障资金比例发达国家30%至50%的比例,提升我国目前12%的比例,很容易实现。这就需要有远见的创新与敢于破旧的决心。 (中国台湾网网友 宋九成)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编辑:扶海涛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