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神回复”背后的幸福含量

时间:2012-10-09 13:22   来源:中国台湾网

  双节期间,央视推出了特别调查节目。记者们走向街头巷尾,用同样的问题向人们发问——“你幸福吗?你认为幸福是什么?”得到的回答千差万别,有人坦承有人犹疑,甚至出现了诸如“我姓曾”这样的“神回复”,一时间成为公众热议的焦点。 

  对于“我姓曾”式的“神回复”,有人将其解读为“社会幸福感下降”,也有人认为“人们失去了表达幸福的能力”。一档电视调查节目与一个答非所问的“神回复”,再次勾起了人们对幸福的向往,也点燃了社会对幸福的焦虑。 

  其实,“你幸福吗”并非“弱智问”,任何政党和国家的从政行为,其归宿都是为了让所有社会成员过上幸福的日子,我们党更是将之作为最高追求和终极目标,央视作为中央的权威喉舌,配合十七大以来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各项改革的纵深推进,推出这档电视调查节目,既可检验发展成效和改革成果,又可为十八大作出国家政策、确定民生路线提供民声借鉴,这也许是这档节目的出发点。 

  这档节目从街头拍摄、编辑整理,到后期审核、上档播出,没有将“我姓曾”的“神回复”拿掉,原汁原味保留民众的声音,这既体现了对事实“保真”的媒体良心,又体现了对民众“幸福感”的最大尊重,对保留“神回复”式“原声带”的电视节目,我们没有必要吹毛求疵,更没有必要调侃揭批,应该多些包容、理解和支持。 

  回到“我姓曾”的“神回复”上,则流露出了对“不幸福”的申诉和对“想幸福”的向往。在建国初期物质极度匮乏时人们“幸福过”,那时的幸福来源于新兴国家对人民的尊重和主人翁意识的极端放大;改革开放初期经济没复苏时人们“幸福过”,那时的幸福来源于看到了发展的前景和幸福的预期;如今,我们发展了、强盛了,为何还有人在“幸福追问”中作出了“我姓曾”的“神回复”呢?个中缘由值得认真反思。 

  虽然,经济发展、物质丰富、保障健全是影响“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但不是为唯一因素,贫富差距的加大、资源分布的不均、社会矛盾的加剧、公平正义的短板等诸多因素,同样影响着人们对“幸福”的切身感受。 

  “幸福”是一个人的主观感受,“幸福感”则是国家和社会的和谐指标。没有个体的鲜活“幸福”,就没整个社会的安稳“幸福感”。个人追求“幸福”,需要摒弃“漫天要价”和“伸手索要”的思想劣根,应该在国家的大环境里,多些辛勤、多些付出;国家提升“幸福感”,既需要物质惠民、经济富民,更需要精神惠民、关怀重民。 

  只有读懂幸福追问的“神回复”,社会的幸福元素才不会被破坏,人民才不会“被幸福”。 (中国台湾网网友 潘福金)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编辑:扶海涛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