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2月1日获悉,“首都五好文明家庭”已更名为“首都和谐家庭”。城区版和谐家庭标准包括:家庭主要成员经常上网;家庭藏书量在300册以上;订阅报刊不少于1份;家庭人均每月用水量不超过8吨。(2月2日,《北京晨报》)
起源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五好文明家庭建设运动,其核心内容是““爱国守法,热心公益好;学习进取,爱岗敬业好;男女平等,尊老爱幼好;移风易俗,少生优育好;勤俭持家,保护环境好”,如今,从“五好文明”到“和谐”,虽然只是字面上的修改,但却隐藏着对幸福文明指标化的淡化,抹去了其中意识形态色彩,和谐二字更能体现对幸福感的强调和对个性的尊重,符合现代崇尚自由的时代精神,有此“与时俱进”地修正,首善之地的北京做出了极好的表率,本是好事,但是在改名换姓之后,并没有看到实质内容的大换血,仍然停留在指标上的小修小改。制订此指标体系的北京妇联称,此举是为了让“和谐幸福”看得见、摸得着,为人们评价和比较和谐家庭提供了一把科学的“尺”。很直接的疑问是,有了这可以量化的指标体系后,和谐真能成看得见摸得着之物吗?这是一把科学的“尺”吗?
不妨先“观摩”所谓的和谐家庭标准的具体内容:对藏书量、订阅报刊的份数、人均用水量都有非常具体的量化标准,甚至还具体到家庭成员上网时间。如果这样的指标体系是经得起推敲的,那是不是意味着只要按照这样的指标去做,和谐家庭就能创造出来了呢?如果和谐家庭可以如此简单,和谐天下还有何难呢?如果硬性推广此标准,恐怕除了提升图书出版市场,刺激报业再繁荣等繁荣假象之外,难有真正的全民和谐。
是否和谐,是否幸福,从根本上讲,是当事人的主观感受,当然这些感受可以源于某些指标性特征的感官刺激,比如家庭和否和睦,是否经常在一起团聚,是否经常有高层次的精神享受消费,是否有现代的生活方式,是否有自由的精神世界,从这一点讲,的确可以形成一些可量化的指标,但是这些指标仅仅是可作为参考和建议,真正的和谐幸福还是需要家庭成员长久的用心经营。正如歌手范玮琪在一首歌中如此唱到:“幸福没有捷径,只有经营!
从某种程度上讲,本人是并不看好这种“和谐家庭”的评比,毕竟创造家庭幸福和谐属于公民个人行为,可以有不同的内容和形式,官方力量的介入,反而是遏制了公民创造幸福的自由。正如此新闻报道中那位为摘得“五好家庭”荣誉牌而天天扫院子的刘奶奶,她按照那些指标去要求自己的行为,你能说她在天天扫院子中获得了幸福了吗?更真实的情况是,她为获得“荣誉”而做出的一系列举动反而影响了别人的和谐幸福。
在我看来,提升公民家庭幸福和谐,当然是政府的不可推辞的责任,但要做的应是大环境的改良,制度和体制上的完善,能让公民实现权利上的尊贵,思想上的独立,人格上的健全等等。这些才是实现家庭幸福和谐的基础。(中国台湾网网友:高亚洲)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