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纾解“不花钱”之窘?

时间:2012-07-11 10:27   来源:中国台湾网

  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日前刊文称,节俭的中国人难改存钱旧习,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吝啬的消费者之一。2010年,家庭消费在整个经济中的比例仅为35%,相比之下,美国人和欧洲人的比例分别为71%和57%。中国人还更喜欢存钱,2010年中国家庭平均储蓄率为38%,而美国和日本家庭仅分别为3.9%和2.8%。(7月9日新华网)

  30多年来,得益于政府大规模投资和成为世界出口大国,中国一直享受着天文数字般的增长。但如今这种发展模式到了转型的时候,提振消费不仅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也成为能否实现转型的基本衡量标准。历史地看,“过度节俭”有传统文化的因素使然,但从今天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来审视,更多地存有制度原因。

  与发达国家较低的储蓄率和较高的消费率相比,一个对比更加令人深思:家庭收入仅占中国GDP总量的50%,而美国的比例为80%。这意味着,政府在经济总量中的占比过高,“挤占了”民众的“份额”,形成“国富民穷”的倒挂格局。可以说,不是老百姓不喜欢花钱,而是不敢花——“消费”是建立在“收入”的基础上,只有民众的钱包鼓起来,消费市场才能如政府所希望的那样繁荣起来。

  让老百姓敢于花钱、乐于花钱,首先要增加工资性收入。具体来说,应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让工资收入随着GDP、CPI、财政收入等指标同步增长,避免在收入上陷入“政府坐火车,百姓坐牛车”的尴尬。同时,还应大幅提高工资性收入占GDP比例。在这方面,我们可借鉴日本的成功经验,推行“国民收入倍增计划”,通过钱袋子增肥,让“吝啬”的居民转化成敢花钱的“消费者”。

  政府应增加民生投入。据统计,我国教育、卫生等领域的民生投入,只占GDP的6%,远远低于国际上28%的普遍水平。要改善这一状况,就要转变政府的财政视角,拿出更多的钱用于民生支出,使社会财富的分配更趋向于合理化。近几年我国GDP、财政收入、税收收入连年迅猛增长,增幅超过20%。而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增幅不过在10%左右。这个比例之差,在增加居民收入的同时,亦应通过增加民生投入来弥补。 

  大力实施税收减负。税收增幅一骑绝尘,离居民收入越来越远,这不仅是经济问题,已经成为事关公平的社会问题甚至政治问题。对此,一方面要降低低收入群体与增加富裕群体的个税税负同时并举,保证二次分配的公平正义;一方面降低营业税、增值税、消费税等间接税税率,降低中小企业的税负,对中低收入阶层民众实现价格普惠。

  更重要的是,政府应该把目光从过于宏观甚至粗略的投资、出口经济上转移过来,更加关注低处、细微处的民生经济。掌控蛋糕分配权力的“无形的手”,不妨对老百姓多些偏爱,才能消除焦灼感。收入分配机制不仅需要高效,更加呼唤公平。(中国台湾网网友 古广进)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编辑:高斯斯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