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北京教育考试院针对高考期间容易出现的几种偶发特殊情况,公布应急处理措施。如考生忘带准考证,可由监考老师与带队老师一同确认进考场先考试,随后补验准考证。 (6月4日《辽沈晚报》)
“准考证”是考试的“通行证”,对此高考考场规则中早有明确规定:凡是没有携带准考证的一律不得进入考场,对此每位考生理应非常熟悉并充分理解。事实上,各地每年都会有一些考生因忘带准考证而错过高考。北京教育考试院今年打破常规,对确实因故忘带准考证的学生枉开一面。如此讯息让人欣慰,更让备战高考的紧张气氛减压不少。
可喜的是,今年各地打破常规的做法真不少。北京市交管部门表示,高考期间接送考生车辆不受“五日制”高峰限行限制。一旦被电子眼拍摄,事后车主可持高考考生准考证(含复印件)去执法站说明情况免予处罚;广东方面则在各考场配备了医务人员和备用试室,如果考试期间考生出现身体不适,可向考场工作人员报告,以得到及时医治,或者由考场根据考生的实际情况,安排到备用试室考试。
确实,高考关涉到万千家庭的前途命运,能否有一个严格、公正、和谐的考试环境至关重要。国家之所以制定了近乎苛刻、缜密的考试制度,目的就在于此。因此,我们每个家长和考生都应给予理解和支持。毕竟,只有全社会的合力支持、共同参与,才能营造出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
当然,严格的考场之上,不排除会有一些特殊情况出现,忘带准考证是最常见的一种现象。对于此类“小事”,如据泥规则、机械处理,或许会葬送一个孩子的前程。一个小小失误让孩子抱憾终生,如此代价未免太过沉重。如果能人性化一点,在充分认证的基础上,给考生一次机会,也决不会破坏考试制度的严肃性。
制度应以人性为先。再严格的制度,当与人的利益发生冲突时,“人性化”操作或许更能显示制度的魅力。对待高考这样严肃的事,在确保严格、公正的基础上,如果能充分考虑一些特殊情况,真正以人为本、关爱考生,这样的制度才有人性光芒,也更能体现时代的进步。 (中国台湾网网友:王从清)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