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狼烟”需多管齐下

时间:2012-05-22 14:11   来源:中国台湾网

  这几天,四川省成都市上空被一层烟雾笼罩,能见度很低,并且空气中散发着一股草木灰的气味。成都市环保局解释,造成这样的现象,是郊区农户焚烧秸秆所致。(《华西都市报》2012年5月19日)

  十年前,我还在一个镇政府工作时就曾参加过禁止农民燃烧秸杆的行动。2008年5月,我更是陪同领导连续几天深夜守在田间地角,确保参加抗震救灾的飞机能够顺利起降。当在互联网上再看到一些城市被“狼烟”笼罩时,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相关部门似乎每年都在发“禁烧令”,为何“狼烟”依旧?造成“狼烟”年复一年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有没有两全其美的解决办法?带着这些问题,我在百度键入了“秸杆综合利用”等几个关键词,不仅搜索出了众多销售秸杆粉碎机的设备厂商,而且还搜索出了两份文件。一份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意见》(国办发[2008]105号);一份是国家发改委、农业部、财政部《关于印发“十二五”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的通知》(发改环资[2011]2615号)。两份文件都对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作出了明确而具体的部署,进一步明确了“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和秸秆禁烧工作的责任主体”,并要求“把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作为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工作内容,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既然国家有这方面的政策规定,那为何一些城市的收割季节仍然浓烟滚滚呢?

  过去,秸杆是农民做饭的燃料,现在,很多家庭都用电用气了,大量的秸杆不仅无处堆放,而且收拾起来费力费时费钱,不如一把火烧了当肥料。面对纯朴的农民,我们可以说他们违反《环保法》污染空气,也可以说他们不讲道德影响他人,但在既要抢收又要抢种的“红五月”,法不治众与道德审判根本无法止住他们偷偷点燃秸杆的脚步。

  在印象中,家乡的秸杆曾经很“吃香”,因为县城有一家造纸厂,每年都要收购大量秸杆,乡亲们只要将粮食收割了,那些收购秸杆的人就会主动上门收购,乡亲们拿着秸杆换来的叠叠钞票喜笑言开。为什么这样的场景现在没有呢?那些造纸厂因为环保不达标可以关闭,但秸杆不止造纸一个出路啊?如果让秸杆金贵起来,能够变成实实在在的钞票,农民朋友还会深更半夜去燃烧吗?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燃烧秸杆并非只发生在成都,而是很多地方的普遍现象。要从根本上解决“狼烟”问题,仅靠职能部门每年发发“禁烧令”是不够的,将希望寄于农民的自觉行为也是不现实的。最有效的方法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文件精神,大力实施秸秆综合利用工程。比如,大力引进秸秆发电、秸秆饲料、秸秆制板等深加工企业,对这类企业除了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外,还给予适当价格补贴;比如,全面推广使用秸秆粉碎机,将秸秆粉碎机纳入农机补贴范围,奖励秸秆粉碎化处理的农户,大力处罚燃烧秸秆的农户等等。

  解决“狼烟”问题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相关部门尽职尽责,尽心尽力,增强工作预见性和主动性。如果将上级的文件束之高阁,没有真正解决问题的决心与诚意,来年五月的成都上空仍会迷雾蒙蒙。(中国台湾网网友:杨维兵)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编辑:高斯斯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