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关于广州城市建设又有了一连串的规划报道,先是珠江一江两岸的“珠江黄金岸线”将延伸到黄埔,后又有被称为“东部生态发展线”的广州第三条中轴线建设,甚至连21号地铁线也说要力争年内动工。
广州这座城市一扩二、二变三成倍向东扩展的不停建设,和城市已经建成区的水浸街、同德围的华山一条路、金沙洲的配套不全交通不便形成鲜明的对比,就连新建的珠江新城也缺农贸市场、缺学校、缺公交。让人感到又将有个二三十年处于“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十年一大变”的不安之中。
上周五,在林业和园林局答复市人大代表有关新广州儿童公园和增加儿童活动场地的建议的会议上,人大代表、市妇联主席李建兰建议,从目前的进度看,广州要建设新的儿童公园还需要一定时间,因此能最快且有效提高儿童活动空间的方法就是在目前市属和区属公园内划出儿童活动专属场地,添置儿童活动专用设备。
城市是人们居住的地方,宜居是第一位的要求,而宜居的环境建设,虽然规划建设是基础,但是由居民不断完善才是根本。一所好的小学、幼儿园,没有个十年八年的,根本不可能建成。就连商店、市场、公交车站、公园,没有个十年八年也稳定不下来。就是居民本身,对建成的新城区也要适应个十年八年。
因此,城市建设、发展绝不是“持续、高速”可以“健康”的,它必须有个“喘气”的稳定期,让居民休养生息,在生活中不断完善其“宜居环境”。就像儿童活动场所一样,要的是“最快且有效提高儿童活动空间的方法”,而不是望梅止渴式的远在天边、画在图里、不知要等到猴年马月的“新的儿童公园”。
城市建设绝不能像“猴子掰玉米”一样,只顾前进方向的大玉米,把掰下的玉米丢弃。当年的同德围就是被丢掉的玉米,今天必须根据居民的要求,花大力气、加大投入来逐步完善。完善一个已建成并入住十年的城区,让它成为宜居的城区才是市民之急需。妇联的同志经过调研,说出了妈妈和孩子的心声。
完善配套、方便生活、沉淀文化这是精雕细琢的传世之作,绝非大拆大建之粗制滥造的石屎森林可比。这雪中送炭的功德也绝不比发展城市锦上添花的功劳小,而且功夫要深得多,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就是深藏在城市里的城隍庙里的城隍。
既要雪中送炭的旧城配套完善,又要适度发展的锦上添花的新城区建设,轻重缓急如何协调?绝不能由几个好大喜功的规划师来定,他们就像外科医生手痒一样,总希望大拆大建,恨不得马上把自己脑子里的梦第二天醒了就变成事实。应该更多地听取民意,由城市的居民选举的人大代表来定,因为他们才是城市的主人。